我覺得這篇心理師寫的太好 沒錯 現在普遍教養書都是寫甚麼溫柔甚麼大人情緒等等 結果變成父母既溫柔又堅持己見  但還是非常強勢不想真正理解或者想辦法解決孩子的需要 如果以上的情況  我是感覺這些姊弟  未必是真的害怕廣播 而是常讓孩子處在這種不被理解的情況 當他們不舒服但沒到很嚴重的地步 卻需要用誇張的方式表達 想引起父母的注意 我一職有點質疑當下極端用溫柔 不能宣洩父母情緒給孩子 不能體罰的方式 等等  孩子也是會從中學習人之間的互動 父母也需要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適向機械人一樣的溫柔無反應 孩子做一個反應 周遭人會根據反應而反應 孩子會學習的 如果父母覺得吃飯比較重要 而且 也知道孩子是故意誇張化 就直接跟他說 或者 換地方吃 而且怎麼可能不叫店家廣播 這處理方式不合理  玩遊戲 人肚子餓情緒會不好 不需要壓抑自己餓肚子的感受來跟孩子玩遊戲
 
文章選自 洪仲清臨床心理醫師
 
溫柔的父母

在高速公路休息站裡,我看到了值得思考的狀況。有一對少見的溫柔父母,帶著一對不到國小的姊弟,姊姊尖叫、弟弟哭鬧。

弟弟的狀況,最先吸引到我的注意力。弟弟因為餐廳裡廣播的聲音而表達「怕怕」,語言動作都很清楚,不過,讓我有些疑惑的是,媽媽不斷溫柔地請孩子坐下。然後說,
⋯⋯
「弟弟怕廣播是不是?沒事,沒什麼好怕的。我們已經跟老闆講,不要再廣播了,因為弟弟會害怕…」

媽媽看起來很同理,語氣很柔和。不過,嚴格來說,媽媽所說的話,是謊話。因為媽媽雖然一直講,已經跟老闆溝通,不放廣播,偏偏媽媽從頭到尾沒有離開過座位,講完就低頭吃自己的東西,然後一直要驚恐的孩子坐下。

與此同時,廣播還是一直放,弟弟還是很害怕,哭鬧不休。然後,媽媽不斷地重複,她已經跟老闆講過了,不要放廣播,然後請孩子坐下。姊姊就在旁邊,看著這一切發生。

這樣安撫孩子的方式,真的一點效果都沒有。不管從邏輯上或從結果來說,實在不合理。

真心想要安撫孩子,那就是抱起孩子,帶孩子到外面走一走。如果暫時沒想要安撫孩子,那就是先把眼前的飯吃完再說。用非常明顯的謊話來安撫孩子,這會讓孩子錯亂,也會失去自己以後講話的威信—儘管使用非常溫和的語氣。

然後,爸爸的溫柔,也讓我吃驚。坦白說,已經很少見這樣的爸爸了。不過,讓我驚訝的是,爸爸從頭到尾一直說「是不是」、「好不好」,即便在很多狀況下,根本沒得商量。

譬如,爸爸問:「讓爸爸吃飯,好不好?」孩子拒絕之後,爸爸繼續說:「那我們玩剪刀石頭布好了!」真的猜拳兩、三次,就不等孩子同意,逕自吃起自己的東西。

如果我們吃完飯才能陪小孩玩,那就用肯定句講清楚,然後忽略孩子的哭鬧。如果我們真心想爭取孩子的同意,那就真的等孩子同意再動作。

我們不是事事要徵得孩子同意,也做不到,尊重孩子也不是這樣執行。孩子小,根本很多事還沒辦法判斷,幾乎每件事都問孩子,然後最後又照著大人自己的意思去做,那乾脆不要問,徒增孩子的挫折。

溫柔的父母,困惑的孩子,那這樣的溫柔,就回過頭來造成了父母自己的困擾。最後一幕,是媽媽幫姊姊整理衣服的過程,姊姊莫名其妙地尖叫,媽媽開始有些失控。

我在一旁看了半個多小時,直到這個家庭離開。我了解父母不深,也不會妄自介入。只是,我感覺父母也一直壓著自己的情緒,然後像套用公式一樣地,進行了許多無效的親子溝通。

我同時心疼孩子,也心疼父母。父母這樣教,真的很累,但是當孩子的也不輕鬆。親子專家很多,相關書籍更是隨手可得,卻很明顯少了實做的討論,甚至示範。這最後一哩的父母訓練,真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實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