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abyhome看到這篇文章 覺得很難過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4065422&bid=6&r=1355

台灣很多因為隔代教養 或者汙染 或者父母雙薪疏於照顧 越來越多 過動兒 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的孩童越來越多   不知一般是否有可以幫助過動兒的資源

文章中我想那位老師隱瞞應是有苦衷 也許他與阿嬤已經談過 他不願小孩從小被貼標籤 或者 過動兒無法盡資源班 只有轉學或轉班 可是這樣的話 很多家長應該和發言的這位母親一樣不喜歡過動兒  難道要他們到處轉

成績雖然重要 但教導孩子學習與不同的人相處也更重要 若是如此 我寧願孩子成績不好 卻活得快樂 樂於助人

之前還聽說有父母不想讓孩子進公立學校 他們認為會和外籍  原住民等弱勢父母的孩童一起上學   怕成績會被拉低  或者 學到不好的習慣

我一直覺得很奇怪 很多父母嚮往歐美的教育 似乎和白種人上學有種殊榮感   但也有人認為歐美的教育好 可是到了歐美卻又在走自己國家的老路子 要求成績及補習 不要輸在起跑點 反而 不願意小孩在台灣和東南亞外籍混血孩子一起上課   

而且之前在台灣  我常被人問到如何計劃小孩的教育 好像一副和白人混血兒就得上甚麼雙語或外國學校  我都很不好意思澆冷水 我從幼稚園開始就上公立學校就好   我覺得公立學校老師不讓孩子提太早學習    也可以和不同的孩子相處  

記得之前國中時 一開始大家同學都相處不錯  後來上二年級 開始分班上課 我的班級被歸為b段  而裡面功課好的學生在重點科目就得到a班上  結果功課不好的學生開始覺得自己被貼標籤 不論分班或者上課老師的口語  都讓他們開始自甘墮落 成績越來越差 也開始敵視我們成績好的 原本是朋友 到最後連朋友都做不成 到三年級 我們就進了a班 與b 班就真的漸行漸遠 在同個學校卻像兩個世界 沒想到社會的歧視從校園可以這麼嚴重

在這裡 我推薦公視節目  李四端主持的  爸媽冏很大   裡面探討很多孩童教育  我通常會從裡面的對答來喘模為何孩子之後會變成這樣 裡頭的關鍵在哪 父母哪裡疏忽

mf  

另外 在臉書友人分享關於德國教育 其實不是只有德國 歐洲教育都是如此 裡面我比較認可的是 小孩一開始不要過度學習    但我覺得此文和諾貝爾獎聯結有點奇怪  想想 日本也出了一些諾貝爾獎得主 連台灣也有李遠哲  何大一等留美的得主  其實要得諾貝爾獎應該是要進歐美的實驗室裡一起合作 中國目前不行 不是教育問題 而是他們目前是檯面上和歐美的敵對國 他們對於中國人有防範  不是在於填鴨式教育 

Shih-Hao Hung 分享了我的生命會轉彎~Life Fly 的相片。
⋯⋯

昨天看到這篇,特別找在奧地利工作養小孩的朋友聊了一下。基本上,這類作者不詳的轉載文章,不假思索而隨意傳播,有其危險性。

  基本上,這篇所提到在德國對學前教育的作法,是有其根據的。但是,作者的引申論述,把這個作法連結到諾貝爾獎,我是覺得頗為牽強武斷。但是考慮到作者的立意,希望點醒那些過度在乎起跑線上輸贏的家長們另類的思考模式,我覺得故事本身(事實的陳述)比較有參考價值,而意見的部份,則有待商榷。

  朋友說:「奥地利已經慢慢在改變多年前的教育結論,因為孩子的競爭力明顯不及亞洲國家的孩子,也不及美加地區。」所以,教育的形式是很難下定論的。

過與不及都不好,尤其每個小孩都不同,如何界定「過」與「不及」?每項作法的背後,一定有他的背景和其他的配套措施,也和文化息息相關,不可能隨便移植。

  家長本身,有沒有想過要教養出什麼樣的小孩?列出一張清單:會讀書、身體好、有才藝、社交能力強、個性佳、有氣質、會賺錢、孝順父母... 可能的話,通通都要?可是,我看過有些關心子女教育的家長,對於子女的教育,設定一大堆的關鍵指標(KPI),累壞自己和小孩,然後唉聲嘆氣,實在很辛苦,是否太過了呢?但如何適可而止?哪些項目是最重要的?如何取捨?

  這些都是考驗家長智慧的課題,誰說做家長容易了?嘿嘿。
更多

(德國人的教育原則)

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人數佔總數的一半。通過國家介入,德國憲法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教育重點在:
1、基本社會常識。
2、動手能力。
3:保護孩子情感胚胎,澆灌情商,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
原以為在德國祇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盤,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例如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幼兒園的教育是免費的。 (Ungarn: 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ädagogische Arbeit der Kindergärten ist kostenlos).

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香港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7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麼簡單。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藉鑑。同時也希望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別沾沾自喜,因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實是毀了中國/香港的一代又一代。

分享by Samuel Ling
更多
相片:(德國人的教育原則)

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人數佔總數的一半。通過國家介入,德國憲法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教育重點在:
1、基本社會常識。
2、動手能力。
3:保護孩子情感胚胎,澆灌情商,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祇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盤,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例如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幼兒園的教育是免費的。 (Ungarn: 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ädagogische Arbeit der Kindergärten ist kostenlos).

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香港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7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麼簡單。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藉鑑。同時也希望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別沾沾自喜,因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實是毀了中國/香港的一代又一代。

分享by Samuel Ling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