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到解悶有網友貼了下面連結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602/20120714000669.html 

是一位美食  恩 該怎麼定義呢 就是原本是財經記者然後喜歡吃 開始在廣播 電視  網路 報紙  雜誌等開始發表自己對於美食的論點及對於店家  廚師 服務的評論 當然啦 因為是記者在媒體有關係的人 媒體就會給她舞台 慢慢的似乎有其公信力   姑且稱之名嘴好了 喜歡用嘴吃 喜歡用嘴講話  在台灣這種所謂的名嘴屢見不鮮  也有越來越多人聽信其言 

但問題是 他們真的懂得吃嗎 懂得廚師料理的精髓嗎 懂得每一種肉的部位 處理方法 適合的烹調手法呢 每個國家的菜的不同乃至於廚房的分工 外場的專業呢 甚至高等食材的分級及背後來龍去脈  捕獲與評定的方法 他們懂嗎  還是只是他們主觀的意見  在文章中大加批評所謂台灣法式料理的情形 以一位原本並沒有相關背景的人 從不曾涉入深層了解餐飲的人  只靠著吃很多餐廳 跟很多廚師和經理打交道 就在媒體大放闕詞 就好像在台很多沒有讀過財經理論  確在批評各國的財經政策一樣荒謬 

是的 到國外學習所謂的法菜 礙於環境因素(語言 金錢  時間 國外對外國人工作接受度 等等等) 常常只能在學校學習 好一點可以留下但也只能在廚房當所謂的雜工commis  很難真正的掌控到一個工作台  更遑論對於整個工作流程有細微的觀察與整體的理解  回國後若冠上米其林星在身上是顯得非常不妥 但請細想   為何會造成這種情況  其實以我曾接觸的台灣餐飲界 我得說文中的經理說的是有道理但不適合公諸於世  經理這樣做其實一大部分是想造成知名度 跟一般台灣大眾沒甚麼關係 因為一般人不懂得吃法餐  那會吸引他們去吃 就是要在媒體曝光 那如何在媒體曝光 那就需要有"話題"  之前曾接觸媒體 大部份就是要挖你身上是否有話題可以上報 越聳動越好 他們其實才不在乎何謂真實  他們只在乎這個話題人們是否喜愛看喜愛聽才能提高銷售  那在這種情況下 媒體專業的素質真的令人憂心  當你在看一篇美食文章 拿掉華麗的辭語  拿掉話題性 拿掉主觀意識 拿掉美麗的圖片 剩下來專業的話語有剩多少???

發生在我有一件事 之前遇到一個媒體 在記者採訪前 我聽到那位女記者和攝影者的談話 她正在抱怨 有位警察開給她罰單 她說難道不知他是為記者 怎麼還給她罰單 我那時很驚訝  難到記者能夠有特權嗎??現在許許多多不專業的人談論著膚淺的專業充斥著整個台灣  其原因為何是值得深思 不要因為一個片面的報導而批判整個環境 很多事情是須從多面向角度觀察

說到媒體 看一下下列的文章 媒體是整個產業結構的問題

名嘴氾濫只是媒體慘況的前奏 選自台灣立報

近來談話性節目的名嘴,擦槍走火的狀況頗多。媒體對於自家產業的結構性問題的報導,顯然少了追根究底的興致。媒體對於名人婚外情八卦、政治人物弊案的新聞追蹤,總是能連根刨起,所有都秘密都無法隱藏,連帶還可以分析到結構性的因素;倒是對於名嘴氾濫的現象,媒體的態度相對來得寬容。

這是掩耳盜鈴。名嘴氾濫只是本地電子媒體經營困境的一個現象。表面上,「長崎蛋糕」是名嘴誤信八卦雜誌核心內線消息所導致,而幾個名嘴之間互控的爛仗是假借炒作增加曝光度;實際上,它是結構性議題,是媒體產業的經營議題,而不是節目內容的控管議題。

對於電視台而言,一天24小時的節目檔期必須填滿,至於用何種節目型態填滿,就牽涉到預算以及營收的考量。談話性節目相對於戲劇、新聞,它的優勢在於前製時間短、製作費用低,是節目存檔不足時,用來「衝時間」的最佳選擇。但是,這種「救火隊」的節目屬性,缺點則在於節目的生命週期短,播出一次之後,幾乎沒有重播的價值。幾週前播出的談話性節目,尤其是搭著新聞熱潮而製作的節目,即使重播也無法讓人提起收看的欲望。新聞、戲劇節目,相較於談話性節目,重播價值則較高,甚至重播時的收視率,都還能吸引廣告商投入廣告預算,而成為電視台的營收。

這種情形,只要觀察無線台就可以得知。無線5台(民台中華,再加上公視)的類比頻道,在本月初正式轉成數位頻道前,每個電視台就為了一個頻道變成3個頻道的節目量而大傷腦筋。為了填補節目時段,於是庫存節目大量的出現在無線電視頻道。對於名人成名前八卦有興趣的觀眾,不需要花時間收看各電視台偽裝紀錄片手法、從節目資料庫剪輯成的「傳記」,只要收看無線數位台重播的節目即可。從中可以看到天后天王剛出道時的青澀模樣,充分體會造型化妝是如何戲劇性的改變人的外觀;也可以看到名人未發跡之前的素樸言行,深刻體會名人是如何用上鏡機會來累積自己的說話技巧。

這種以舊節目來填補節目時段的作法,已經採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然而,即使是在節目重播的名單,也罕見新聞性談話節目,這種情形就可以看出談話性節目對於電視台的經營管理,實在是有如「喝毒藥解渴」。

因為,台灣的戲劇節目品質再怎麼被自己人詬病,卻也屢次傳出節目出口到其他國家頻道、為本地電視台創造營收的消息。然而,談話性節目不僅難以重播、吃下節目空檔,也很難出口賣到其他國家的電視頻道。延請名嘴上談話型節目,就算是節目做得深入,對於電視台的整體節目規劃,也只是挖東牆補西牆而已,除了填補節目時段的作用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附加效益。

電視台依賴談話性節目來談補節目空檔的程度越高,對於自家的經營越不利。因此,從幾個月前的「大嫂團」,一直到近來的名嘴擦槍走火,所反應的不只是媒體的媚俗而已。它其實是反映了產業結構的問題,展現本地電視台在製作資源上的嚴重貧乏。

這種情形,在遇上網路化之後,只會更惡化、更慘烈。曾經使用MOD、PPS等網路媒介來觀賞節目的人,大概都可以認識到本地節目製作水平與國際的距離。只要網路頻寬的議題,以及數位內容的收費機制打通之後,電子媒體就要進入國際競爭、節目匯集的階段。這時,就算是有大量的名嘴、談話性節目,也救不了電視台所要面對的產業海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by 的頭像
    ruby

    ruby的法國心情寫真

    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