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篇寫得很好 http://cn.nytimes.com/article/opinion/2013/03/09/c09keller/zh-hk/

看來社交網路的惡毒攻擊是全球性   不過 我自己覺得很奇怪是    一開始剛用不管社群網路還是論壇   我是不敢發言 就是有點膽小   後來慢慢 一次兩次   就越來越常留言   但情況卻變成

假設我們若是人與人的對話 會根據當時的氣氛與人的交流 當你看到對方其實會知道對方一般是不懷惡意  當討論到不同觀點 因為直接感受對方留露出的氣氛 與 馬上當下回話 你會發現這樣的對話不會被惡意攻擊  甚至不一樣的觀點也能心平氣和地互相接納

但換成社群網路的對話  你會發現很多需要眼神 肢體交流無法躍於文字   甚至每個人使用文字習慣的不同 及礙於字數的限制     產生很多誤解 我自己感受到很多無法寫清楚之外 還會有強迫性的反駁欲  這種就會起起相互攻擊  當然最好的方式是寫的圓圓滿滿 可我自己又覺得這很假 而且不切中要點 又可以說是把自己的個性假裝過  目前我還是在摸索如何做   不過 我一向知道自己國文這科很差   哈哈   所以我會告誡自己 大部分不要從對方的發言用來來判斷對方的方式   但還是某些發言人帶有強烈的自我色彩 有時候感覺到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我面前說話   真是奇妙  

以下節錄這篇文章的重點

社交網絡獎勵黨派之爭。這種媒介的性質就是讓志同道合者彼此交流,然後鞏固彼此的觀點。在這裡,一個人很容易就會對挑戰自己偏見的人嗤之以鼻。沒人質疑的偏見又很容易簡化成口號和標籤。

發表評論的急迫性則鼓勵人們做出快速評判,而一旦你對外界表達了自己的判斷和想法,你就很難改變立場。

在人群中——當然,互聯網就是最大的一群人——有着一種大喊大叫以被聽到的衝動。這點在評論不被過濾的時候表現得尤其明顯,而人群中大多數聲音代表着彼此之間的爭鬥,奚落和嘲笑。

匿名制——許多社交媒體依然允許匿名制——是惡意行為的許可證。

網絡文化既帶有精英主義色彩,又具備反權威性質

這一切無休無止,它會影響你的思維。不管你是一個被班上壞孩子欺負的小孩,還是一個因持不受歡迎觀點而被懲罰的成年人,總是無處可逃。

我一直在思考,互聯網那擴大欺凌的特質是否惡化了我們國家治理中的兩極分化和黨派僵局現狀。Twitter不會讓你更惡毒,但社交媒體會讓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惡霸天性暴露無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by 的頭像
    ruby

    ruby的法國心情寫真

    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