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挺有趣的 

之前曾看過有研究顯示  讓嬰兒做睡眠訓練會增加可體松 甚至會影響杏仁核  當然影響杏仁核最劇的是對孩童虐待 所以也是會造成病態人格

文章中顯示的確杏仁核周遭的邊緣系統   具有病態人格與正常人是不同

說真的 我也許那方面發展太健全 有些事是怎麼也做不下手 所以根本是無法成為很好的老闆的原因之一吧  笑

http://pansci.tw/archives/11578

作者/丹尼爾‧班奈特(Daniel Bennett)    譯者/陳雅汝

心理學家在實驗室裡用腦部掃描儀器來分辨誰是神經病。

「穿西裝的蛇」(a snake in a suit)。這話是羅伯特‧海爾博士(Robert Hare)和保羅‧巴比亞克博士(Paul Babiak)想出來的,用來形容他們在做研究期間碰到的一種人:他們上班時很會摸魚,卻可以靠著一路鑽營而爬到公司最高層;他們心狠手辣,沒血沒淚,但又人見人愛——他們能爬到高位,靠的就是上述人格特質。是不是很熟悉?這種人表面上裝得像小綿羊,討人喜歡,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不只是陰險毒辣而已,他們其實是「企業裡的神經病」(corporate psychopath)〈註1〉。

巴比亞克是一位工商心理學家,過去三年來,有七家企業聘用他來評估他們的員工是不是「升遷的料」。他所評估的對象從主管到執行長都有,甚至還有總裁。

巴比亞克考核這些人的工作表現和整體潛力;他獲得授權,可以使用「海爾病態人格檢核表」(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來評估這些人。「海爾病態人格檢核表」是一種心理評量,通常是用來評估罪犯是否具有病態人格。巴比亞克考核了二百零三個人,他發現,儘管這些人過去都沒有犯過罪,但他們當中每二十五個就有一個可以被歸類為病態人格者,和普通人群裡的病態人格者比例相比,足足四倍之多。

海爾仔細研究這些數據後有了新的發現。海爾表示,「企業內部對這些人的評估經常是:『這個人是團隊的領導人;他們很會創新,很開朗,很可靠,是萬人迷,諸如此類的。』事實上,病態人格檢核表分數越高的人,給人留下的印象就越好。」

「不過當我們衡量這些人的工作表現,研究他們對公司的貢獻,我們發現,檢核表分數越高的人,工作表現就越差。事實上分數很高的人,工作表現通常都欠佳。公司早就該炒這些人魷魚,請他們回家吃自己,但他們還是高枕無憂,因為大家都不認為他們做得很爛—這些人很會做表面功夫。」

病態人格測驗

「海爾病態人格檢核表」評量二十種指標性的人格特質,這二十種人格特質都和病態行為有關。所謂的病態行為包括了:巧言令色、很會做表面功夫、性濫交、說謊成性。檢核表中每一種人格特質最多給兩分,最少給零分,總分是四十分,等測驗做完後再來算分數。

三十分以上的人就是病態人格者。這份測驗通常是用來評估住在高度戒備的精神病院裡的病患是否合適重返社會。但在我們討論的情況裡,那些看起來相當正常的人也擁有這些病態人格特質。這些性格特徵可以使人眼睛眨也不眨地去殺人、致人傷殘,也可以讓巴比亞克所評估的企業員工擠下同儕、一路往上爬。

那「神經病主管」和「神經病罪犯」到底有什麼區別?海爾說:「連續殺人狂世上罕有。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人會變成連續殺人狂。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病態人格者會變成連續殺人犯,而其他成千上百的病態人格者卻不會。這可能是機會問題、機率問題、運氣問題,或是實驗法的問題。我們真的不知道。」

為什麼一個神經病會變成罪犯,而另一個卻會變成執行長?原因我們真的不清楚。不過新墨西哥州有一間監獄正在進行一項研究,這項研究應該可以告訴我們,神經病的腦子裡是怎麼一回事。這間監獄叫作「西新墨西哥州懲教所」(Western New Mexico Correctional Facility),它的牢房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樣。這裡的囚犯可以布置自己的牢房,他們會在牆上懸掛親朋好友的照片,以及一個相當稀奇的東西:他們腦部的磁共振造影掃描照片。

這些腦部掃描照片是肯特‧凱爾博士(Kent Kiehl)和他的研究團隊送給他們的,以報答他們在磁共振造影掃描儀裡一連坐了好幾個小時。做研究時,囚犯們坐在掃描儀裡非常無聊,只能互相吹噓他們的大腦長得有多大。因此一宣布休息時,他們都很高興。凱爾(囚犯們都叫他「博士」)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個人變成了神經病。

為什麼他們天不怕地不怕?

他的理論是:病態人格者的腦部有個叫「旁邊緣系統」(para-limbic system)的部位有缺陷。旁邊緣系統是好幾個腦部結構所形成的網絡,這些腦結構一起運作,人就能夠覺察並理解情緒。這個系統也能夠控制我們的克制力和注意力。

到目前為止,凱爾所做的掃描結果似乎能夠支持他的理論。當一個被歸類為神經病的人坐進了磁共振造影掃描儀裡,研究員就會叫他權衡一個嚴肅的道德兩難問題,比方說,有列電車失控了,你是該想辦法讓電車轉向去撞一輛載滿學童的校車,還是去撞一家養老院?這些人腦部的運作方式,遠遠不是他們原本預期的那樣。一般來說,人聽到這場假設性的災難後,杏仁核應該會因驚嚇而晃動才對。杏仁核是腦部一個杏仁形狀的部位,處理的是原始情緒,像是恐懼和狂怒等等。但病態人格者的掃描結果卻顯示,他們的杏仁核一點動靜也沒有。事實上,越神經病的人,他們邊緣系統〈註2〉的這個部分就越沒反應。

他們不只這個部位沒反應,其他部位好像也沒反應。凱爾說:「前額腦區底部(OFC,又稱眼框額頁皮質)會把強烈的情緒波動跟恐懼刺激連結起來,換句話說,這個部位有助於理解杏仁核所形成的基本情緒。當我們叫有病態人格的囚犯權衡違反道德的行為,他們這個迴路〈註3〉的活動量也比沒有病態人格的囚犯低很多。病態人格者不僅無法了解『是什麼衝擊了情緒』,他們的大腦好像也沒辦法賦予『造成衝擊的事件』意義。」

病態人格的大腦無法賦予「衝擊情緒的事件」意義。

病態人格者的情緒反應迴路有缺陷,結果,他們要不是缺乏同理心、無法在第一時間就了解某種情緒,就是不知道如何對情緒做出適當的反應。關於後面這一點,凱爾有第一手的見證。

凱爾說:「有名連續殺人狂曾跟我招認,除了他被判有罪的幾項罪行,他還犯了其他幾條罪,但沒人知道,他也沒因這些罪被判刑。跟我說完沒多久後,他就被指控犯下這幾起殺人案。他認為是我告發他,所以要殺我滅口。他的牢友跑去跟警衛告密,於是警察找來我家,跟我說為了我的人身安全,在事情還沒查個水落石出之前,他們要拘留我、保護我。」

「結果那個週末我只好出去旅行,等我回來後,那個傢伙已經知道把他招出來的是他的一個同夥。那個同夥被警察抓了,為了爭取減刑,就把他供出來了。我和神經病打了十七年的交道,我的運氣很好,還沒碰過比這更嚴重的事情—呃,呸呸呸,大吉大利。」

雖然凱爾的核磁共振造影掃描室雖特別,但想從罪犯的大腦下手來研究病態人格的根源的,可不只他一個。以英國來說,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精神醫學研究所,麥可‧克雷格博士(Michael Craig)和他的同事們已經有了重大進展。他們發現,病態人格者的腦組織的確和一般人的不一樣。

克雷格運用了一種稱為「擴散張量神經纖維追蹤術」(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的新造影技術,它可以更仔細地觀察連結杏仁核和前額腦區底部的腦組織;前述兩個部位是凱爾博士所辨識出來的。克雷格說:「我們知道腦部的這兩個部位是不會單獨運作的,因此連結這兩個部位的腦組織就很重要。總之我們發現,比起控制組來說,病態人格者身上連結這兩個部位的腦組織比較不健全。」

換句話說,比起正常人,病態人格者連結腦部這兩個部位的神經元通路「更崎嶇不平」,而這兩個部位對於理解情緒相當重要,因此他們所發送的信號就更難通過了——差不多就像CD被刮傷後,播放起來會卡卡的。這個生物學上的差異雖然微小,卻很重要,這意味病態人格不全然是心理疾病,也有生理因素存在。

怎麼將這些人「導入正途」?

克雷格希望他的研究發現能夠發展出長期性的治療,來修復受損的白質(white matter)〈註4〉。但他也強調,這種症狀需要早期發現才有得醫。當然,「治療」是病態人格研究長久追求的目標。病態人格這種病症性質特殊,所以任何一種治療都不管用。目前看來只有一種辦法可行,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艾西‧維丁博士(Essi Viding)是倫敦大學學院的發展心理學家,她負責治療的兒童,有很高的風險會在日後罹患嚴重的「反社會人格疾患」。她認為,從實務上來看,病態人格者是不可能治好的,不過她倒是提供了一個相當新穎的預防方法。

「你可以利用他們的優點,」維丁說,「他們不太會焦慮,很有自信,認準了目標就不罷手。你要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如果所有人都同情心氾濫,都是『利社會』(pro-social)人格者,那人類就不會進化了。生物都有其生命週期,在某些情況下,優先照顧自己的利益的確更有利於生存,而這些類型的基因之所以能在基因庫裡留下來,自然有很多原因。如果我們可以接受這個看法,由著他們善用他們的人格特質,那麼,我們搞不好可以在病態人格變成人格疾患之前,就把它治好了。」

而當代病態人格研究之父羅伯特‧海爾博士的看法是:「擁有某些病態人格特質,有很多好處。但我說的並不是那種很極端的病態人格特質,也不是說要擁有很多的病態人格特質,我說的是,對很多行業來說,擁有少許或適度的病態人格特質,是很有優勢的。我就很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幾種病態人格特質。」■

註1:psychopath指精神病態者,本文依上下文的意思,譯為「神經病」或「病態人格者」。

註2:邊緣系統包含了杏仁核、前額腦區底部、海馬迴等幾個部位,支援多種功能,像是情緒、行為和長期記憶。

註3:這應該是所謂的「巴貝茲迴路」(Papez circuit),是詹姆士‧巴貝茲在一九三七年提出來的。他認為,情緒反應所包含的大腦連結區域,包括了下視丘、視丘前端、扣帶迴和海馬迴等等。一九四九年,保羅‧麥克連(Paul MacLean)將這個迴路進一步延伸,把杏仁核、前額腦區底部和部分的基底核也納進來。他將整個連結區域稱為邊緣系統。

註4:由腦和脊髓、神經纖維所構成的白色組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by 的頭像
    ruby

    ruby的法國心情寫真

    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