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篇讓我想起 目前法國酒區對於中國商人收購岌岌可危的酒莊 引起的強烈反彈
之前還有在波爾多酒區發生一件極右派攻擊四位中國學生 其中還是一位高幹的女兒受傷不輕 據消息指出 可能是種族意識加上對於酒莊被收購的憤恨感 造成這起事件
相較之下 日本做法似乎聰明多了
中國目前似乎忘記俗語約 樹大招風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1012
個月我在萊茵高地區(Rheingau)參加了一個由羅伯特•威爾莊園(Weingut Robert Weil)舉辦的新酒廠開業典禮,這場規模宏大的活動吸引了600位來賓,尤其是德國葡萄酒界的傑出人物也悉數到場。不過奇怪的是,當天並沒有日本人的身影——德國葡萄酒在日本比較流行,日本人卻沒有來捧這次活動的場。這倒不是讓我奇怪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如果我不說,你可能這輩子都不知道:自1988年起,日本的威士忌(whisky)行業巨頭三得利(Suntory)集團已經掌管了羅伯特•威爾莊園。
活動中分發給來賓的文字資料中,對這個從屬關系隻字未提,三得利的官方網站上認可了自己在歐洲葡萄酒產業中有三個下屬葡萄酒品牌,不過只是提供了直接指向羅伯特•威爾酒莊主頁的鏈接,而其主頁上根本沒有提及任何該莊園隸屬於三得利或日本企業的信息。
萊茵高是德國質量上乘的產區,歷史悠久,而羅伯特•威爾莊園被行業同仁看作是這個產區的一塊寶石。這個莊園多年來一直維持自我風格,新建了漂亮的酒窖,更不用提25年來這占地十八九公頃的葡萄園出品的無暇品質和多年來的一致性,更可以稱為奇跡的是莊園每年都出產精選乾顆粒貴腐霉葡萄酒(Trockenbeerenauslese)————想必是來自日本的強大資金支持讓莊園能有這樣的底氣吧。莊園現在的主人威爾海爾姆•威爾(Wilhelm Weil)是一個優秀的掌舵人,他在接手管理權時還非常年輕,三得利也是在那時獲得了該莊園的所有權。
羅伯特•威爾莊園的活動後,我仔細分析了一下,日本人此次如此謹慎,實際上秉承了他們在葡萄酒業界內並購中所持的一貫作風。另外說一句,日本人所控制的這些產業中,不乏赫赫有名的世界頂級莊園。
在波爾多(Bordeaux),三得利掌控著一部分酒商(negociant)貿易,同時還擁有聖於連(St-Julien)產區的三級酒莊(third-growth)拉格朗日莊園(Château Lagrange)。除此之外,他們掌管的另一個波爾多莊園雖然並非處於最佳地段,但是擁有釀造產量穩定、品質可靠、風格和諧且適宜陳釀葡萄酒的潛質,不過這個潛質目前還有待發掘。莊園的現任總監布魯諾•埃納爾(Bruno Eynard)曾對我說,三得利會偶爾派人前來視察,令他比較氣惱的是酒莊還須常駐一個全職日本員工,而且這樣的員工“總想掌握任何時間發生的任何事情的情報——可以看得出來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擁有莊園的滿足感。不過,三得利絕對是一個追求最高品質甚於利潤的公司”。我想,三得利如此堅定地學習是因為他們自己在日本也擁有大型釀酒廠,而在日本這個國家,質量尚可的波爾多風格紅葡萄酒(red bordeaux)和勃艮第風格白葡萄酒(white burgundy)由專門的員工來進行釀造,而其他方面的事情則由法國管理人員處理。
另外一個日本人所有的高利潤莊園屬於無為而治。1988年,因家族爭端而憤然離開蜚聲海內外的羅曼尼•康帝莊園(Domaine de la Romanée-Conti)的拉露•碧茲-勒華夫人(Madame Lalou Bize-Leroy)得到了位於沃恩-羅曼尼(Vosne-Romanée)村查爾斯•諾艾拉(Charles Noëllat)的莊園,建立了勒華莊園(Domaine Leroy)以對抗自己的前本家。勒華夫人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和她的日本進口商高島屋(Takashimaya)強大的經濟支持有著不可忽略的關系——高島屋這個日文名字對法國人來說讀起來很費勁,但這並不影響兩者的合作。勒華夫人的我行我素在葡萄酒業界無人能出其右,所以我真的很難想像日本人如何才能夠給她制定出一條條死板的規矩。實際上能夠表明勒華莊園與日本之間存在關系的線索只是東京(Tokyo)和大阪(Osaka)最漂亮的葡萄酒商店中勒華莊園葡萄酒的瓶數。珍寶公司(Justerini & Brooks)的休•布萊爾(Hew Blair)自勒華莊園創立之初就常常拜訪該莊園,他表示直到現在都找不到勒華和日本人之間存在關系的證據。
日本人在其他產區的投資也非常隱蔽。瑞吉莊園(Ridge Vineyards)是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產區的旗艦酒廠,除採用古老植株果實釀造增芳德(Zinfandel)之外,還以來自同樣古老的葡萄園原料釀造波爾多調配型(Bordeaux blend)————這兩款葡萄酒都屬於頂級經典佳釀,擁有很好的陳釀潛質。參觀過這里的訪客根本不知道的是,其實早在1987年這個莊園已經被一位日本葡萄酒愛好者買下。保爾•德拉佩爾(Paul Draper)繼續掌管著這個運行良好的莊園,盡管出差工作讓他跑遍了全球各地,卻極少去日本。與瑞吉莊園類似的是納帕谷(Napa Valley)的馬克漢姆酒廠(Markham winery),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日本最有名的葡萄酒生產商麥香(Mercian)購得,運營團隊卻由一水兒的美國人組成。
在加利福尼亞,有很多明確表示完全或部分由日本人所掌管的酒莊,比如高田賢三(Kenzo)、弗里曼(Freeman)、達勒谷(Dalle Valle)和佩嘉瑟(Clos Pegase)。以高田賢三為例,其占地一百英畝葡萄園出產的酒絕大部分都銷往日本。不過有件事情引起了我的註意:在全世界範圍內受到我喜愛的酒廠中,有一些碰巧屬於日本人——也許這真是偶然吧。如果可以將葡萄酒行業比作歌舞伎(Kabuki)劇院,那麽日本人就是在幕後默默付出的化妝師,他們的功勞不可小覷。
以我最喜歡的馬德拉(Madeira)釀造商巴貝托(Barbeito)為例,它就很難成為投資對象。作為島上最有天分當然也最專註的釀酒師,里卡多•迪奧戈•德•弗雷塔斯(Ricardo Diogo de Freitas)僅僅是在1991年才掌管了這座年輕酒廠的帥印。里卡多曾鼓勵其他家族成員退出散裝馬德拉生產而專註於頂級葡萄酒的釀造,現在的他甚至還釀造單一橡木桶(single-cask)馬德拉。
可是巴貝托酒廠需要資金支持來實現自己大膽的設想。幸運的是,酒廠通過努力尋找,終於獲得了多年來進口巴貝托馬德拉的木下(Kinoshita)家族的支持。不過仍然要告訴大家的是,在豐沙爾(Funchal)(即馬德拉——譯者註)之外,仍然沒有任何人發現這個酒廠與日本人有著如此緊密的關系——不知道日元(yen)變成了珍露般的美酒算不算是線索。
可能是在地理位置上更為接近,日本人在新西蘭的影響力顯得稍微明顯一些。至少馬丁堡(Martinborough)的久須田(Kusuda)和中奧塔哥(Central Otago)的佐藤(Sato)這兩個致力於手工釀造精品紅葡萄酒的家族型小莊園中的工作由一群日本移民與他們朋友共同完成。不過新西蘭也有由日本人掌管的高利潤型葡萄酒企業,奧克蘭(Auckland)附近的紅崖(De Redcliff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我的字典里,謹慎和細致是對日本人優點的最好詮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