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參考而已呦  網路上看到的 不知是誰寫的

imagesCA91W7ZP  

奴性哲學十句話,洗腦常用詞!

NO.1 【你不能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
適用人群:
這句話對有一種人是管用的,那就是一天到晚只會嫌別人做的不好,似乎全天下都欠了他
,從來不反思自己是不是有問題的人。特別是那種試圖讓全世界都按照他們的方式運轉的
人。
只可惜,越是這種人,喊「改變自己」喊得越響,他們是在要求別人改變來適應他們的固
執。

奴性潛臺詞:
改變有很多種,但是一大部分喜歡用這句話給別人洗腦的人,強調的總是讓人變得柔順的
那一面。遇到了矛盾,要求你先理解體諒,先改變自己的態度,而且是「只能」這樣做,
他們會反覆地強調你「只能」這樣做,甚至把某些不該你承擔的責任,推到你的頭上。

破解:
憑什麼不能改變別人,就要改變自己?需要改變的是對待別人的方式,而不是自己的原則
。改變有很多種,比如有人天天抽你,你改變不了這個人,但是你可以選擇 1抽他 2離他
遠點,他要是繼續纏著不放,抽他 3調整心態繼續忍耐。
如果抽的夠狠,未必不能改變別人。

NO.2 【社會就是這樣,你又不能改變社會,只能適應】
適用人群:
只埋怨社會不公平,世界不公平,沒有好機遇而自己完全不努力的人。把自己的失敗全部
歸於社會的不公平,全部歸於「沒趕上好時機」,成天懷念所謂的「從前人們多麼有道德
」。

奴性潛臺詞:
這句話聽得最多的是在上學的時候—「現在就是應試教育,你又當不了教育部長,不能改
變,你就只能適應」,畢業了,他們會用這句話來扼殺你的夢想,「你想的多好多好,但
現實是這樣,你只能適應」。
用這句話洗腦的用意在於:我們可以承認有些事情是不合理的,但是你們能怎麼樣,你們
沒有力量挑戰社會大趨勢的權威,就不要指責社會大趨勢的不合理了,社會讓你幹啥,你
就幹啥。所以這句話經常被用來堵嘴,凡是對某些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對社會弊端有自己
的批評,往往會遭到這句話的堵嘴攻擊。

破解:
先不討論人能不能改變社會,這沒啥可論的,就先承認如我等草民是沒有能力移山填海,
這句話仍然渾身破綻。
社會就是「這樣」,就是哪樣呢?你只能適應?適應哪種趨勢呢?洗腦者口中的社會現實
是否就是真正的社會現狀?
例如最常見的「公務員至上」的擇業觀,即使是目前這確實是一種趨勢,但也不是唯一的
出路。再比如現在的婚戀觀,在某些人那裏變成了完全的物質交換。這些所謂的趨勢,並
非不可改變的洪流,它們看似氣勢洶洶,其實其中包含很多被放大的焦慮。如這類現象,
你或無法改變,也不必非要「適應」。
再退一步,適應,是否就等於隨波逐流?無奈的是,不合理的事有很多,就像郭嘉的教育
,我們不是教育部長,是不是就應該對不合理之處避之不談?甚至認為那就是合理的?或
者是不是把自己弄成一個只會學習的書呆子,這才叫適應?
即使不能改變社會,我們總有保持清醒的權利,在這個神奇的年代,茫茫然隨大流,怎麼
死的可能都不知道。

NO.3 【不要抱怨,抱怨又解決不了問題】
適用人群:極端消極,除了抱怨什麼都不做的一少部分人。為了抱怨而抱怨的人。

奴性潛臺詞:
與這句話類似的還有「有抱怨的時間不如去做……」「有抱怨的時間你早就……」「有本
事不要在這裏抱怨,去……」。
事實上,說這些話的人有意無意忽略了一點,抱怨和抱怨是不一樣的,「抱怨」對每個人
的意義也是不同的。
被他們稱作「抱怨」的情緒,細分起來能夠分成很多種,他們會把對某些事物的攻擊,求
責、不滿、批評全部劃分進「抱怨」的行列,然後一棍子打死,這樣能夠化解很多指責和
批評,當你批評的時候,說你是抱怨,一下子就可以把責任推到你的心態上。
同時,「解決問題」的說法,完全忽視世上有「心理問題」,只集中於「現實問題」,忽
視人是有情感有悲喜的,完全把人看做一種木偶般的存在。

破解:
抱怨其實是一種不太受周圍人歡迎的行為,特別是不能感同身受的人,他們會本能地逃避
負面情緒,並且阻止他人憤怒情緒的表達。
對於統治者來說,被統治者的抱怨,是一種危險的信號,代表內心有怨氣,有怨氣就可能
會有反抗。
甚至很多本意是善良的人,他們會簡單認為,滿臉笑容滿口樂觀語言的人,就一定是比正
在抱怨的人快樂,從而站出來阻止抱怨,鼓勵樂觀。
事實上,抱怨的積極意義比想像中大得多,通過適當的抱怨發洩情緒,直面真實,明確責
任,其意義有時甚至大於所謂「解決問題」。
至於對付某些假聖人,我會直接告訴他:我這可不是在抱怨,我是在罵你。


NO.4 【少抱怨,多感恩】
適應人群:天天在喊這些話的人,最需要這句話。

奴性潛臺詞:
又是一句生生被毀了的曾經有道理的話,毀掉這句話的,就是最推崇它的那一批人。
它越來越變成了強勢對弱勢的一種要求,這使它成為這十句話的奴性之首。
對領導,少抱怨多感恩。對社會,少抱怨多感恩。對國家,少抱怨多感恩。對老師,少抱
怨多感恩。對父母,少抱怨多感恩。
上對下的要求,強對弱的要求。對別人提這樣的要求,自己就可以少一點承擔責任,少一
點付出。
然後,弱勢和弱勢之間竟然也在互相說著:「咱們要少抱怨多感恩呀,這樣才能活得快樂
呀」。
甚至,把該怨的事說成恩,讓你去感恩戴德,天朝這樣的事還少嗎?

破解:
就事論事,怨恨該怨恨的,感激該感激的,鍛煉自己區別這二者的能力。
子曰過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NO.5 【比起誰誰誰,你已經很幸福了】
適用人群:無,我從不認為幸福不幸福是比出來的。

奴性潛臺詞:
他們總會找到比你更慘的人,來證明你「其實已經很幸福了」。目的是讓你知足;知足,
就不會提更多的要求,知足,就不會有太多的對他們的指責。
甚至,通過找一個比你過的慘的人,讓你感覺產生誤差,以為他們給你吃的苦還都是甜的
。這是那些洗腦者的邏輯。
有比你慘的人,你就覺得自己幸福了,某種程度上不是一種好的心態。
你嚼著窩頭,回頭一看還有吃不上飯的,你就覺得窩頭啃著挺香,你不去想想怎麼能讓自
己吃上白麵?
你買不起鞋,回頭一看還有人沒有腳,你就滿足了?你不去努力掙錢給自己買鞋?
這幾年,勸人要知足的越來越多,鼓勵人有追求的卻越來越少。

破解: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幸福還是痛苦只有自己知道,不能因為世上斷腿的人多,就不允許傷
了腳的人哼哼。謝絕比較誰更慘,謝絕「你這樣已經算是很幸福」。人幸福不幸福的標準
是自己的,不是比較出來的。
尤其是不要在我鬱悶的時候,再跑過來和我說你當年多慘多慘你現在這個算什麼。
對他人的傷痛表示輕視,是一件殘忍的事情。
再有人這樣對你,抽他丫的。

NO.6 【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適用人群:建議那些總是以此要求別人的人試試。

奴性潛規則:
用「凡事」取代就事論事,以偏概全,用一個「多」「少」的界定,直接混淆了黑白。要
求你凡事對內歸因,就像是這十句話的共同特點那樣,是對對方錯誤的有意遷就和回避。
矛盾的起因,該誰的就是誰的,如果要「多」找自己的,「少」找別人的,方式就只能是
把別人的錯誤壓在自己頭上。
這一點在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中體現的尤其明顯,很多父母尤其喜歡把矛盾的責任全部推給
孩子,把自己情緒的起因全部推給孩子。
一個人畏懼強權,不敢把原因歸於真正的責任人,而是歸結到自己身上,善良且可悲。

破解:
凡事向內歸因,對心理產生的壓力是巨大的,承擔太多本不該屬於自己的過錯。如果形成
了對內歸因的習慣,外界的傷害會有翻倍加在你身上的後果。
不回避自己的責任,但「原因」該誰的就是誰的,我們沒有「多」找自己原因的義務。

NO.7 【快樂也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過的快樂一點?】
適用人群:
我也不知道對哪些人才適用這一句……(這句話我聽得太多了,不經大腦地就說,自己不
爽的時候卻從來用不上,最極品的一次,我的一個朋友發帖抱怨極品上司對她的欺壓,下
面回帖竟然說反正快樂不快樂都是一天,還是開心地過吧。我靠,你哪怕什麼都不說呢,
也比來這麼一句好)

奴性潛臺詞:
這是極端麻木的一句話,很多人只是機械地重複它,自己卻做不到,足以說明這是句腦殘
廢話。
對大多數人來說,在多數時候,快樂還是不快樂,是有原因的。閒著沒事一直傻樂的,閒
著沒事一直不快樂的,少。
說這話的人,把人活著的每一天,描述成驢拉磨一樣的僵化,「快樂也是拉一天磨,不快
樂也是拉一天磨,為什麼不快樂地拉磨呢」他們宣揚樂觀,可他們本身對待生活的態度,
卻不是積極的,既然不能去死,那就混一天算一天。
回避不快樂的根源,這不是樂觀,是麻木。把這話變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荒謬性:「生
病也是一天,不生病也是一天,你幹嘛非生病呢?」
用這話洗腦的人,正是強化你對人生的無能為力感,同時宣揚快樂至上,不管你的目標是
什麼,一句快樂最重要,統統抹殺。

破解:
有病別傻樂了,吃藥去吧。

NO.8 【父母都是為了你好,只是方式不對】
適用人群:如果有人不分情況地對你說這個,揍他,然後把這句話送給他。

奴性潛臺詞:
只要目的是「為了你好」,任何方式你都要接受,甚至還要感恩。
但是,「為了你好」這件事是不能證明的,因為打著為了你好的旗號做出的傷害,全部會
用「方式不對」來掩飾。
這是流氓邏輯。
用這句話可以隔絕一切講道理的可能性
所有的父母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的父母肯定是為了你好。
父母在所有事上都是為了你好——所以在這件事上父母是為了你好。
因為是為了你好——所以你要接受。
推論完成,結果是你要無條件接受父母的一切。

破解:
一個人,強調自己的父母是對自己好的,強調自己愛自己的父母,完全沒有問題,值得支
持。但他沒有資格判斷別人的父母是不是這樣的。
更沒有資格在一件他不瞭解的事情上,斷言誰對誰錯。
因為有部分父母,在很多事上是在「為孩子好」,就以此斷言所有的父母都是如此,是很
腦殘的。
即使是屬於「真的好」的一部分,此言也不可取。
父母所追求的,是他們所認為的好,不一定是孩子認為的好。
方式不對,也應該為這份不對負責。
方式不對,子女也有權反抗。
以上都是廢話,最想說的是——假聖人退散。

NO.9 【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
這一句在邏輯上脆弱不堪的話,卻是十句話中的大BOSS。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 所有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
要推翻這條假設,僅需要一個反證即可。事實上,反證絕對不僅一個,只是多數聖人,對
這些反證會選擇無視。
或者乾脆在「愛」的定義上做文章,把傷害說成是愛,是表達方式錯了的愛。
所謂「表達」,需要有「內在」,沒有「裡」何來「表」,內心無愛,如何能表達出愛?
甚至當有的父母自己說出不愛自己的孩子時,假聖人們也會選擇性無視。
之所以有這麼多人支持這個觀點,不僅僅是因為長期的洗腦,也因為這是一個能夠給人以
好處的前提。

推理1:
所有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我是你的父母,我必然愛你,然後可以在「愛」的旗號下為
所欲為。

推理2:
所有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我是他們的孩子,他們必然愛我,然後可以暫時忽視傷害,取
得內心平衡。

破解:
還是那句話,你父母愛不愛你,你愛不愛父母,你自己感覺是就可以是。
但是你沒有資格判斷另外兩個人之間有沒有那種愛。
人心是複雜的,父母也分很多種。
假聖人退散。

NO.10 【再過幾年你就不這樣想了】
奴性潛臺詞:這句話的潛臺詞其實是——再過幾年你就會像我們這樣想。

隨著年齡閱歷的變化,想法會改變很正常。但是,沒有人能夠斷言自己將來會怎麼想。持
此觀點的人,認為對事物的看法是唯一的,世上所有的人都會「這樣想」,沒有「這樣想
」的人,僅僅是因為時間還不到。
用這句話給你洗腦,是在告訴你,你早晚會像我們一樣思考的,還不如現在就聽我們的,
以此打擊你對自己判斷的信心。
如果你真的對自己的判斷完全失去信心,認為自己的未來必然會按他們的思維方式進行,
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世界上又成功地多了一個複製品,然後這個複製品會繼續去勸說別人。

破解:
(是不是有點惡毒?)再過幾年人還會死呢。



看完之後,我的心得只有一句話:
不知頭不知尾的就用自己的思維去勸告別人,會不會太以偏概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by 的頭像
    ruby

    ruby的法國心情寫真

    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