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和台灣比起來 除了文化差異外 有些台灣的問題其時也給了我一種力量

在法國 政府的力量很大 有很多東西規定的煩瑣 人民傾向相信政府   可是台灣人普遍相信自己 不信任政府 也質疑專家  政策鬆散    媒體亂象   所以我已經養成 不相信政府 但需要搞清楚他們玩甚麼把戲  不相信專家 因為不能排除背後的利益糾葛  不相信媒體 所有的報導持保留態度 看看不一樣的意見 試著還原真相

我之前也寫過 其食法國媒體也帶一種有色眼鏡看世界 這次選了歐洲時報  鄭若麟先生 的報導  寫的不錯

雖然有時覺得他的文章太大中國主義  上次看他因為出版新書"中國人和其他人一樣是普通人"上一個法國電視節目 歐洲時報大似讚揚  我看了一下重播 總覺得他似乎說話不太流利 相較於其他法國人一張嘴就款款而談 他的功力有待加強    而其他的中國來賓更不用說了 

不過 在全球化的風潮下 地區性的保護主義一定會興起 台灣對於中國製造也和法國一樣的  抹黑中國製造目前是一種政治正確  想想 若真的那麼差 為什麼大牌子都敢到中國設廠  但一方面我認為中國製造也是有問題  要反省  所謂一個拍掌拍不響

   若麟觀察:從4歲瑪麗被“毀容”說起誰在醜化中國?

【歐洲時報網】法國《解放報》在一篇評論我在法國出版的《平凡的中國人》一書時這樣寫道:“文匯報駐法國記者自視為'15億中國人的發言人',撰寫了一本書,旨在扭轉法國人心中的中國負面形象。書名很特別,《中國人與其他人一樣也是普通人》,讓人認為這個國家口碑不佳是緣於歧視和曲解。而與體制的性質無關,與其工業行為以及一位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在獄中發霉也無關……”顯然,《解放報》認為,之所以在法國“中國形像不佳”,是因為中國自身的原因。很多國人受此影響也這麼認為。而我則認為,儘管中國有著種種問題,但中國形像如此負面,法國部分媒體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解剖一個“醜化中國”的實例,足以證明歧視和曲解到底是如何摧毀一個國家形象的。

法國去年11月8日的轟動新聞,是《巴黎人報》、《地鐵20分鐘報》等大多數媒體以及收視率極高的各大電視台的醒目標題:“'中國製造'的服裝使一個女孩毀容”!多麼駭人聽聞!果然是中國的“工業行為”在醜化自己國家形象嗎?消息源於一份地方報紙《諾曼底覺醒報》。據其7日的報導,瑪麗4歲生日收到的禮物是裙子和運動衫。沒想到的是,穿後翌日瑪麗即​​全身過敏起泡浮腫,連眼睛都睜不開了,“真正的耶穌受難狀”,該報寫道。文章一面世,立即揭起軒然大波:電視台聞訊趕到,於是瑪麗紅腫著小臉蛋的可憐模樣立即傳遍法國。瑪麗之父母在接受法新社駐當地記者採訪時稱,是“中國製造”的衣服造成的過敏。於是立刻就有皮膚專家露面斷言,法國自2008年以來就禁止使用含有“延胡索酸二甲酯”的防黴劑和乾燥劑,而中國卻並不禁止,常常在衣服、沙發和皮鞋包裝裡使用,因而瑪麗過敏的根源必然來自衣服。接著,當地為瑪麗治療的診所、醫院以及岡城的“醫科教學及醫療中心”先後“證實”了這一說法。過了一個淒慘生日的小瑪麗住進了醫院。於是乎法國輿論群情激憤,當地小市鎮鎮長蒂耶利·畢諾迅即出面發表講話,宣布“已查明貨源並將由警方出面扣壓這批服裝”。法國國家“競爭、消費與反欺詐總署”發言人瑪麗·塔婭也立即宣布介入調查並將訴諸法律,同時還將通報歐盟,要在歐盟全面扣押這批“有毒衣服”。政府社會經濟部部長佈諾瓦·阿蒙也發表講話:“如果證實過敏確實來自裙子,我們將採取措施,必要時將禁止銷售。我們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受到這種傷害……”全法國所有媒體、特別是影響巨大的電視媒體,幾乎都轉載或報導了這一消息,而且都配發了“中國製造”標籤的照片或畫面。一時間中國和“中國製造”成為千夫所指。

我當時專門到各大媒體網站上去了解讀者和觀眾的反應。在這則新聞後面,轉發和評論量都非常激烈。最典型的也是最激憤的就是“我從此再也不買任何中國製造的商品了”。“經濟排華主義”此時達到了巔峰。一股反對甚至仇恨中國的暗流在這則新聞的推波助瀾下迅速氾濫。一些網絡評論很快就走出就事論事的範圍,而轉向攻擊​​中國本身,從“中國製造的有毒產品”一直到“抄襲、傾銷、僱傭童工、採取奴隸制工作方式”……可以說無奇不有。最後永遠是落實到“專制、獨裁”的政治體制上。儘管也有勇敢的網友挺身反駁,但在一邊倒的潮流下,稍微客觀一點的評論都會遭到圍攻。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僅僅幾天之後,法國官方反複檢驗後證明,小瑪麗生日所穿的衣服裡“未含有任何使皮膚產生過敏的物質”。因為小瑪麗過敏完全不是由於服裝的原因。更令人吃驚的是,這批服裝也並不是“中國製造”!法國警方追​​查這批服裝貨源結果證明,這批服裝的標籤恰恰都是“法國製造”。這時,沒有任何人出面來為中國和“中國製造”正名,或向中國被損毀的名譽道歉。與事件發生時幾乎所有媒體鋪天蓋地地報導截然不同的是,這時,只有少數媒體在一個小小的角落裡羞羞答答地寫上幾行:小瑪麗過敏事件不是由服裝引起的。於是,小瑪麗過敏事件就此在法國媒體上消失。再也沒有人談及。

問題是,當我就此事詢問法國人時,絕大多數法國人都知道過敏事件,而不知過敏並非服裝引起,更不知道瑪麗的服裝是“法國製造”的。也就是說,“中國製造”與“4歲瑪麗生日過敏毀容”在絕大多數法國人心目中,仍然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甚至連維基百科在寫違禁“乾燥劑過敏”條目時,也仍然將此事作為例子舉出來,只是加了一句“尚未確定”的字眼。絕大多數法國人並不知道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這件事擁有一切醜化中國的因素:4歲小女孩(最容易被同情的年齡)被“毀容”(當時就有法國網友認為,“毀容”這一詞實在是過分,但這一詞卻被大多數媒體所使用)、可憐的父母無意中贈送的有毒禮物(由愛而生的悲劇,還有比這更煽情的嗎)、有畫面(可憐的小瑪麗紅腫的臉,確實令觀者憐惜)、有專家(醫療中心不知是如何在第一時間證實服裝導致過敏的?)、有官方說法(部長的表態儘管很謹慎,但卻客觀上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又正值聖誕前夕購買禮品的時候(立即人人自危)……難怪會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新聞。然而這卻是一則假新聞。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假新聞?這才是我們應該追問的。

令人蹊蹺的地方是,瑪麗的父母從一開始就表示他們“不會訴諸法律”,但卻積極通報媒體,甚至誇張的聲稱“這是一樁國家事件”。其母對法國RTL電台說,“已經確認過敏是源於中國服裝,真是些骯髒的玩意兒!現在我買東西要看看標籤了。”他們難道會不知道服裝究竟是哪個國家製造的嗎?為什麼明明是法國製造,卻硬要把污水潑到中國的頭上?媒體在報導時為何不進行任何調查,僅僅根據瑪麗父親的話,就普遍報導引起過敏的服裝是“中國製造”?醫療中心的專家是如何認定瑪麗皮膚病“確實是由中國製造的服裝引起的過敏”?一些媒體——包括紙質媒體和電視——還特別配發了“中國製造”標籤的照片或畫面,這些標籤和畫面明明是假造的(當時就有細心的讀者發現,“中國製造”的標籤上的服裝號碼是法國的40碼。40碼的衣服絕對只能是一位大個子成人才能穿,當時便有網友們追問,一個4歲孩童怎麼可能穿40碼的服裝?),為什麼還要播(刊)出?為什麼沒有任何法國記者要求瑪麗的父母提供服裝標籤原件?在法國新聞學院任何課程都會教學生,如果對一件未得到證實的事件進行報導,應該使用法語中特有的“條件式”,即讓讀者知道這一事件尚未得到最後確定;但在瑪麗過敏事件中,為什麼沒有任何一家新聞媒體在報導此事時遵守這一規則?

事實上,將污水潑向中國不僅僅已經成為部分法國媒體的“習慣性”做法,也已經日益成為部分法國人的“慣性思維方式”。因為向中國潑污水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是一種法國意義上的“政治正確”的做法。瑪麗的父母顯然很清楚,如果他們說是“法國製造”,那麼就不會有任何媒體報導瑪麗的“不幸遭遇”。甚至如果說是印度造也不會引起媒體的關注。法國從國外郵寄假藥事件非常多。但絕大部分來自印度。然而到了法國部分媒體和官方口中,必然地要拉上“中國”。因為指責印度是“政治不正確的”。小瑪麗事件從一開始用非常確定的語言指責“中國製造”是罪魁禍首,用“地毯式爆炸報導”使這一事件在法國全國上下幾乎無人不知。但到了真相大白時,卻很少媒體報導“服裝不是過敏源”、而且被懷疑的服裝根本就是“法國製造”。幾天之內,事實真相變了,但“事實”在受眾心中的現實存在卻沒有變。“中國製造”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已經難以改變。需要追問下去的並不僅僅是瑪麗事件的真相,而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偽為真的荒誕劇”?為什麼在“自由的”法國新聞媒體上會出現民眾知情權被剝奪的現象?中國固然有很多問題,但,中國形像在法國是如此負面,有相當一部分是緣於法國媒體。“4歲瑪麗毀容事件”就是一個明證。

回到法國《解放報》評論我的書一事上。當時我寫了一封信給該報,希望刊登一則我的答复。我被斷然回絕。媒體是不會允許他們的權威被反駁的。幸虧法國還有一批勇敢的追求事實真相的讀者、網友們,他們在這則假新聞被披露之後,用在這則假新聞後面跟帖的方式,積極地向法國民眾傳遞著“4歲小瑪麗毀容”的真相。可惜,他們的聲音太弱小了。而且他們得不到主流媒體的支持。但真相總是在頑強地突破假新聞的封鎖和包圍。一些媒體內正直的記者也在“上下求索”,不懈地一點一點地將有關中國的真實信息告訴法國民眾。只是,至少到目前為止,他們絕對處於“少數派地位”。

最令人困惑的,則是中國官方和主流媒體也往往對這些處於“少數派地位”的正直、勇敢的記者視而不見。君不見,拍攝反華影片《西藏七年》的讓-雅克·阿爾諾居然被上海電影節邀為評委主席,而拍攝支持2008年北京奧運的另一位著名法國導演帕特里克·勒孔特卻被冷落一邊!中國人為何永遠在做親痛仇快的事呢?一個我迄今為止沒有找到答案的碩大問號……

(編輯:海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