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似乎在為大學在全球排行榜而焦慮  頻頻推出可疑的教師評鑑  又是十二年國教 又是教師評鑑  搞得教育界雞犬不寧

這次2012年法國學校排名也不盡理想 我們看看法國這裡的想法與做法  (from 歐洲時報)

2012/13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於9月11日發布,法國高校在榜單上的表現依舊平平,僅有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位列前一百名,成績遠遠落後於英國、荷蘭、瑞士、德國等歐洲國家。今年是法國自推行教育改革後的第五個年頭,為何法國高校在大學排行榜上依然無法名列前茅?法國的學術圈到底怎麼了?

日前,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全職研究教授、埃克斯-馬賽大學(Aix-Marseilles University)高級學者吉勒斯·坎帕尼奧洛(Gilles Campagnolo)在北京舉辦了題為“法國高等教育機構:評價政策及其變革”的講座。講座結束後,《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就法國學術發展現狀、高等教育體系改革、社會科學知識生產現狀、學術體制與文化等採訪了坎帕尼奧洛。

大學在法國承擔平民教育功能

《中國社會科學報》:法國的高等教育、學術科研機制有哪些特色?

坎帕尼奧洛:依據英美的大學體制,由於經費來源不同,英美高校有“公立”與“私立”之分。同時,英美高校又可分為大學(university)和職業學院(college),前者往往是研究型大學,而後者主要承擔平民教育功能。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大學體制都承襲英美。

但法國的情況截然不同。法國大部分高等教育機構、科研機構都為“國有”,由政府投資並統一管理。法國的大學很難等同於英美製的大學。比如法國的大學很少有校園的概念,一所大學可能分佈於城市的不同地區,或者幾所大學共享一處建築,有時學生需要穿梭於不同的城市去不同的校區聽課。

自拿破崙時期起,學生一旦高中畢業,均有權利前往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無須選拔,且免費接受深造。法國政府近幾​​年也在考慮是否應該收取一定學費,但屢遭學生抗議。法國也有收費的私立大學,主要是一些商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法國的大學教育是一種普惠的、大眾化的教育,在功能上相當於英美製的職業學院。在功能上與研究型大學接近的則是高等專業學院(grandes écoles)類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何理解高等專業學院這一概念呢?

坎帕尼奧洛:grandes écoles直譯成英語就是great schools的意思,它是完全有別於一般大學的精英學術基地。高等專業學院的招生要求非常嚴苛。大家熟悉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里昂高等師範學院就是這樣的精英學院。學生可以享受政府較高的待遇,在讀書期間甚至可享受獨立公寓和工資待遇!這些學生畢業後需要為政府部門服務幾年或是到政府所屬科研機構工作,他們構成了法國學術界和高教界的中堅力量。法國的絕大多數學術人才和文化精英都出自這個體系,如羅曼·羅蘭、讓-保羅·薩特、皮埃爾·布爾迪厄等。

高等教育體系複雜使科研成果“分流”

《中國社會科學報》:法國高等教育和學術界的科研水平如何?

坎帕尼奧洛:法國有深厚的學術傳統,是歐洲文化的獨特一支。儘管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在應用科學、前沿科技等領域相對落後,但在基礎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許多學科中仍保持著很高的水準。只是這些高水準的學術並沒有給提升法國大學的世界排名帶來太多幫助。

 中國社會科學報》:為什麼法國高校在全球高校排名中難顯優勢?

坎帕尼奧洛: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法國擁有較強科研實力的政府下屬研究機構並不屬於大學範疇,比如我在編制上隸屬法國國家科研中心,這是法國最高的科研機構,但該中心不是大學,因此不在高校排行榜的考量範圍之內。

其次,法國大學沒有校園概念,教授可以在多個高校或科研機構任職,優秀學者的科研成果容易被“分流”,不能集中為某一大學的成果累積出力,這在以量化考核為基礎的大學排名中顯然吃虧。

大學排名只是一種檢驗標準

《中國社會科學報》:法國政府在2007年頒布《大學自由與責任法》,奠定了法國高等教育體系改革的基礎,這場改革的原因是什麼?

坎帕尼奧洛:讓法國政府萌生改革念頭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是良莠不齊的學術水準。以高等專業學院為代表的法國精英教育體系培養出了一大批知名學者。然而,該體系吸納的學生少之又少,大部分年輕人無法進入頂級科研基地。當然,高等專業學院屬於法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並不能代表整體高等教育水平。多數法國年輕人高中畢業後都進入了大學,但大學的師資水平、教學質量無法和高等專業學院相提並論,這導致法國整體高等教育水平的兩極分化。

其次,法國政府財政狀況不容樂觀,難以負擔巨額教育經費。除一些隸屬教會的天主教大學及商學院外,其餘的高等學校均為公立,由政府出資。龐大的支出讓政府有些喘不過氣來。

再次,複雜的高校劃分標準讓法國眾多學府在高校排行榜上屢屢吃虧。由於法國高等教育體係與美國等歐美高校的評估體製完全不同,縱使法國學術水準不低,其優勢也很難在全球高校評估體制中凸顯出來,對海外生源的吸引力不夠。

2007年,法國政府決定改革,擴大大學的自主權,無論是人力資源還是經費管理權,全由各大學自行支配。

《中國社會科學報》:5年過去了,改革的結果如何?

坎帕尼奧洛:改革很大程度上重新分配了科研資源。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是歐洲最大的基礎研究機構之一,但政府對中心的經費支持在過去5年中已明顯“縮水”。

大學獲得了自治權,也享有了更多資源。以埃克斯-馬賽大學為例,它於2012年1月1日建立,其前身是埃克斯-馬賽第一大學、埃克斯-馬賽第二大學和埃克斯-馬賽第三大學。政府希望通過合併以擴大學校招生規模。同時,為了在學術排行榜上表現出色,很多合併後的大學加強了科研,但大學和高等專業學院體制暫時還不能很好地兼容,於是產生了在“大學中建高等專業學院”的奇特現象。

總體來看,法國教育界掀起的改革客觀上起到了減小大學與高等專業學院間差距的作用。但實際上,大學學術水準的提升幅度並不大,而高等專業學院的發展也由於資源重新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法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結果是否有效還需時間的檢驗。

大學排名也許只是一種檢驗標準,不一定是最好的。無奈的是大家都在採用它,擁有獨特傳統的法國高等教育界也不得不向它靠攏,而我並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狀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