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中文版關於法國的新聞

他提及法國在電子書的興起 書店卻不受影響 反而一間間開 主要在於政府對於電子書設下重重障礙 並利用補助的方式保護了書店 當然是通過相關人士遊說政府才設立政策  沒有政府的支持書店也許早早關門大吉  法國電子書的盛行率是全歐最低   我個人覺得電子書有好有壞 但確定的是不能取代紙質書  而我也不願見到那一天的來臨

擷取了下列文章 我個人深有同感  撇去少部分討厭機車的法老 我覺得法國人不論文學或電影 都注重在人生的瑣事 他們不論藝術家或文學家 不似中國塑造出高高在上 自命清高的態度 反而主動關心人群中看不見的角落

之前總統沙克吉的婚姻風風雨雨 我很不解問老公一國總統不是應該注意私人形象 應該要維護顧家好男人的呀 比照台灣和美英而言  我老公不以為然的說 家務事和國家大事沒關係  怎麼會沒關呢 古人不也說齊家治國平天下  法國人似乎不買帳  後來慢慢了解到 總統是人不是神 他們也有個人私事問題 不需把他神話或塑造成英雄  中法思想觀念差距還多著呢

 

李焰明,教授,碩士生導師。曾在安徽財經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任教。1999年由國家留學基金委選派赴法國留學,獲巴黎第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2001年調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工作,任二外法意語系主任。主要研究法國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發表譯著10餘部,主要翻譯作品有《戰爭》、喬治桑的《魔沼》、《最後的愛情》、《平靜的風暴》、紅色巴西》。著有論文《勒克萊齊奧及其筆下的異域》、《伏爾泰的中國烏托邦》等。2003、2009年兩次獲法國國家圖書中心翻譯獎譯金。

次翻譯法國文學作品,李焰明就取得了成功,《戰爭》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便多次再版,受到文學愛好者的好評。十幾年後的2008年,在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被授予《戰爭》的作者勒·克萊齊奧,對於他作品的賞析也不斷地出現。

而此時,李焰明卻已開始著手開始發現和推介更多的優秀作品:"國內媒體和文學評論都是如此,喜歡跟風,不過這也正常。"

在李焰明剛剛接觸法國文學的時候,中國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教學還十分滯後,提起法國文學,似乎第一反應依然是大仲馬和巴爾扎克等人,一方面大家推崇經典,另一方面也確實沒有太暢通的信息渠道。

"我覺得自己非常榮幸,"回想起自己翻譯的第一部作品,李焰明難掩自己的喜悅。當時的她剛剛開始任教,由於從事的是法語的教學,耳濡目染,也就開始對法國文學產生興趣,是時她的老師許軍非常推崇勒·克萊齊奧的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李焰明開始接觸並了解這位作家的作品,很快就被作品中獨特的表現手法所折服,遂決定將它翻譯成中文,由此開始了自己近二十年的翻譯生涯。

李焰明覺得,很多優秀的法國文學作品並不被中國的讀者所知曉,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情,因而,從事翻譯工作的人一方面需要盡可能地給讀者呈現最原汁原味的作品,又要承擔起推介優秀作品的責任。《深夜旅行的女人》由於出版商的推遲出版而被擱置了兩年之久,但在仔細閱讀了整部作品之後,李焰明決定讓更多的中國讀者看到這部被忽視的好作品。"書商可能對於一本外國作品的質量把握得併不夠準確,這需要譯者有敏銳的眼光,從眾多作品中發現好書。"

2011年11月,傅雷翻譯出版獎頒獎典禮上,《深夜旅行的女人》入圍,現場得到很高的評價,李焰明在驚喜之餘也覺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最高的回報。

中國的文學作家往往給讀者傳達了一種觀念,即文學是一種深奧的學問,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鑑賞和閱讀的,李焰明笑著說,其實文學並沒有那麼複雜,任何人群都可以有著不同的理解,反過來,作家也非常樂於讓自己的作品被社會各類人廣泛的接觸,"比如《魔沼》這樣的作品,就入選了小學的推薦書目,而勒·克萊齊奧的作品在法國甚至會出現在幼兒園的讀本中,因為單獨看其中的詞句優美且並不晦澀,連小孩子都可以理解並從中有所收穫。"

在法國,作家樂於讓各種人群去解讀自己的作品,也會因為切實地為各種人群做些事情。

讓·克里斯托夫·呂芬,《紅色巴西》、《亞當的香水》、《人道主義陷阱》的作者,但是他的身份遠遠不止是一位作家: 2002年起擔任非政府組織"反飢餓行動"主席,2006年起任名譽主席。2007年8月至2010年6月任法國駐塞內加爾和岡比亞大使,並且領導過多家人道主義機構。所有的這些經歷,使他有了一種"通過寫小說,能夠生活在'真理'當中的感覺"。

"從他們身上就可以看到許多法國作家的精神特質,他們的文學創作並不是隔離與生活之外的,他們將關注的視角觸及一些被忽視的角落並為此親自去到現場,在那裡生活,接觸到那裡的人群,把生活作為創作的一部分。"

"法國的作家們往往有一種情結,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在精神層面上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他們不是高高在上的佈道者,而是心懷天下的采風匠,把人文關懷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這是一種徹徹底底的英雄主義,和平年代的英雄主義!我們往往會把經濟推崇到一個很高的地位,甚至會體現在眾多的文學作品中。然而法國作家卻在切實地改善著人們的思想,關注著被忽視的人群,同時也在完成個人的昇華。"

如同那個時代的大學生一樣,李焰明有著自己的情懷,專注於學術,但正是在涉獵到法國的文學之後,她也受到了更加深入的啟迪,"學術的研究不應該脫離於現實的,大家都對於現實懷有不滿,但是卻很少有人勇敢地站出來去改變它,而我要做的,正是像法國的作家們那樣,爭取屬於自己的話語權,並利用它來推動一切向好的方向發展,在和平年代做出英雄主義的事情。"自身的改變,反過來也堅定了她將更多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的決心。2011年《何謂歐洲知識分子》出版,這是一本全面審視歐洲知識分子情懷與靈魂的作品,出版後廣受好評,登上人文社科圖書榜榜售。

眼前的一切在進步,之於一名知識分子,該是沒有比這更值得欣慰的事情了。

對於讀到過的法國作品,有一部是李焰明情有​​獨鍾的:紀德的《人間食糧》。"這是一本逃亡之書,不安的一代人的《聖經》,鼓勵人們不滿足於現狀,去感受新的事物。"書中有著這樣的表述——

我的幸福就在於每見到一眼泉水,我都感口渴。在沒有水的沙漠裡,儘管口渴難忍,我還是興致勃勃受烈日的暴晒,以增加對水的渴望。黃昏時分見到了神奇的綠洲,那種涼爽之感由於整日盼望而格外不同。在廣闊的沙漠裡,驕陽似火,氣溫極高,空氣瑟瑟顫抖,我彷佛已昏昏入睡,卻又感到無意入眠的生命在搏動,在遠處虛弱地震顫,而在我腳下則充滿了愛。

"渴望久一秒,得到的幸福可能就會真誠一分,這個過程中,也許心會感受到更多。不要被束縛,敢於想像,敢於行動,真正的生活才會來到你的面前。"李焰明笑著說她覺得這才是法國人浪漫主義真正的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