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還記得我父母常說 錢存在銀行最保險 但看了下列的報導和目前的經融危機 我不肯定了 

節譯■葉興台 台灣立報

英國銀行業正陷入操縱倫敦銀行同業拆款利率(Libor)的醜聞中,但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這個醜聞迄今尚未在美國掀起波瀾,這是因為美國人假定,這個醜聞僅侷限於大西洋的另一邊。畢竟,這是「倫敦」銀行業拆款利率,目前認罪的銀行是總部位於倫敦的巴克萊(Barclays)。美國人也進一步假定,這個醜聞不會真的影響他們的荷包

美國人錯了,有兩個理由。情況越來越明顯的是,巴克萊的觸角延伸至美國金融部門,證據就是巴克萊已以4.53億美元與美國司法部和英國銀行監管機構達成和解,且美國司法部是主動介入此案。以美國的標準來看,巴克萊交易員的電子郵件令人震驚,證實他們如何輕易讓同事操縱利率以獲取暴利。巴克萊前執行長戴蒙德表示,這些電子郵件讓他不寒而慄,也許是因為郵件內容赤裸裸地透露了這起貪腐。

更重要的是,華爾街幾乎確定已涉及這起醜聞。摩根大通、花旗和美國銀行等華爾街最大的銀行,很可能涉入類似的利率操縱。巴克萊布可能獨自操縱Libor,而沒有這些銀行的有意配合。這些銀行參與操縱利率的理由與巴克萊相同,都是想謀取暴利。事實上,巴克萊的辯詞就是每家大銀行都以同樣方式和理由操縱Libor。目前巴克來正配合美國司法部調查,以避免遭到更大的罰款或刑事指控,因此,美國不久後就會爆發同樣的醜聞,這是可以預期的。其實有兩個不同的Libor醜聞,而且兩者即將在美國爆發。第一個醜聞與金融危機發生前的那個時候有關,約在2007年,當時巴克萊和其他大銀行提報比實際借貸利率更低的假Libor利率,以掩飾他們極糟的財務狀況。這實在很可惡。若美國監管單位當時知情,就能提早採取行動,縮小2008年幾近金融崩潰所帶來的衝擊。但另一個醜聞更可怕,可能會讓美國民眾大失血,即便他們自以為已經看到華爾街能造成的損害。這個醜聞涉及到銀行業更普遍的作法─這種作法始於2005年,目前仍持續當中,以任何必要方式操縱Libor,以確保銀行業在衍生性商品的押注能獲利。這其實是大範圍的內線交易,使得銀行員成為贏家,而其他人成為輸家和傻瓜。

操縱Libor利率顯然不僅侷限於英國。由於這個指標牽涉到全球數兆美元的貸款,包括抵押貸款、小企業貸款、個人貸款等,其影響到銀行業多數的基本服務:借錢和放款。民眾將存款存入銀行託管,銀行同意付利息,民眾向銀行借貸,也同意付銀行利息。

 

大西洋兩岸的存款戶和借貸戶相信,銀行體系是基於貨幣未來價值的最佳猜測,而訂定今日的利率,我們也假設銀行的猜測,是基於全球無數放款者和借貸者對未來貨幣供需所做的累積的性市場預測。

但若這個假設是錯誤的─若銀行業操縱利率,好讓他們可以用我們存入的錢和支付的利息來進行押住,由於他們擁有我們無法分享的內線訊息,這個押注將讓他們獲得暴利─事情就大條了。這等於是天殺的搶錢!老百姓可以借存的數兆美元,就這樣流進銀行業的口袋裡。這將使過去幾年銀行業辜負美國民眾信任的諸多行為─如掠奪性貸款(predatory lending)、詐欺、用商業存款從事高風險的衍生商品交易、與信評機構曖昧的關係─相較之下宛如小兒科。

如果和一旦這起醜聞完全進入美國,美國民眾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多數美國民眾一提到華爾街就氣癢癢,卻感到疲乏。華爾街的過度投資行為已嚴重傷害數百萬美國人的生計,也造成納稅人數百億美元的損失。

要想停止華爾街這些辜負民眾信任的行為,無異是天方夜譚,因為華爾街的勢力太強大。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一家金融機構的高層主管,因過度投資行為引爆2008年金融海嘯而遭到起訴,事實上,這些金融機構的高層主管所領取的薪酬更甚於以往,他們的政治影響力也使得原本設計來限制銀行業的達德-法蘭克法(Dodd-Frank law)宛如空殼。但美國民眾的忍耐度可能會到達一個臨界點,例如,美國政府對銀行業的紓困,就導致茶黨(Tea Partiers)的興起,並引爆占領華爾街運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