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1255658506627527  

在台灣的時候 我就很不喜歡這種全民瘋英語的運動  現在更蔓延到孩子 英文從小就學

在賣場想隨便幫孩子買個ㄅㄆㄇㄈ開始介紹注音的小本子 不知為何 總是會來個畫蛇添足 下面一定要註明英文  這是幹啥 我明明只想買注音書

我自己可能本身就有成見 雖然我不能說英文非常好  但 從小我個人就對英文有興趣 喜歡看英文電影與聽歌曲 在學校成績英文也算中上 當然一開始留學時還是遇到困難 尤其是平常習慣美語 突然遇到一堆國際學生加上各種腔調的學校 而且也沒有先去國外語言學校先混過 所以 語言上本身就不足 後來我趁學校休長假時到了愛爾蘭三周    短短的時間我聽力猛飛    一班交流對談也沒有問題 也能跟人表達自己的看法   我一職認為像我這種按照台灣之前的標準教育 從國中才開始學英文   之後我自認為英文能力也不差  畢竟台灣的英文文法底子紮的不錯

我自己也曾看過統計 現在提前到國小接觸英文 反而之後的英文能力並不如從國中才開始接觸

加上現在很多家長甚至一頭熱 要把孩子從小就至於全美語環境  我甚至聽說這種孩子反而英文不一定非常流利 但 中文能力一定有問題 

所以我就變得有點排斥讓孩子從小學英文   而且我個人想法是 如果待在台灣就要先把國語學好 其次是法文 如果可以的話  而現在目前在法國 法文一班能力應該不用太擔心 現在第二順序就是中文

先說我家老大

他在台灣長到3歲  本身中文就說得滿好 但拒絕說跟聽法文  還一度急得我老公只能跟他用英文說話 暈 問題是我也沒教他英文 而老公的英文說的是沒有文法  與其說不正確的英文倒不如說你的母語 即使他聽不懂 我這樣對老公說

現在搬回法國   直接上幼稚園 從一開始聽不懂 半年過後老師還反映她說的比同年齡都稍好  我想這跟孩子的個性有關

我家老大本身愛社交 愛講話 他目前還愛討好老師 在多重動力之下 他學法文就很有動力  但 但

問題開始 由於我一開始是住小地方  都沒有和人交流談天   生活只有家人  變成老大強烈意識到中文在這裡是弱勢語言  他變得願意跟我說法文  我常說我聽不懂  但他似乎中文有退步的跡象 程度都只在3歲  解釋不來   她幾乎就放棄跟我說太長的話 反而我老公休假時 他就纏著她爸 機哩咕嚕的一職說  在學校  老師也反映他太愛說話 我只好用我生硬的法文跟老師解釋  他只是需要跟人練習講法文

雖然我每個禮拜跟我父母視訊  但老大雖然跟我父母很親 但視訊真的說不了太久 小孩就坐不住  畢竟跟真正面對還是有差   

而且他還出現一個現象 如果他不常用的鋸子 就開始用法文文法來說中文

我也曾試過 拒絕回應他法文 堅持用中文 他講錯就在用中文說並請他重複等等  但說實在效果不大 原因是它的動力沒了 每天我都在重複請他重複 她總是不願去記 非常被動

這現象持續到我搬家到這裡   認識了中國人及台灣人  情況才開始好轉

老大突然發現原來在法國還是有人會說中文 還有會說中文的小朋友  而 他也想知道我們說甚麼 所以慢慢的他又開始回頭說中文

直到闊別兩年多才回台灣 短短的十天 他很不捨離開   

回來後 他因為思念台灣 現在都只跟我說中文  哇 

所以以他的經驗總結 如果要學會中文  最好是常回國  要不然就得在法國營造一個中文環境才行  不只是家裡 還要多接觸能說中文的人 

 

而老二 生在法國   自然而然就真的在雙語環境 喔不 也許是三與 畢竟我跟老公在幾個月前還是用英文交談  加上個性的部分    所以他目前就像我常聽到的雙語孩子  開口較晚  到現在我覺得他好像還不會完整的句子 但 因為我照顧他時間就多  還有我本身就不是個話多之人 尤其遇到寶寶 我根本只是行動 也只說簡單的字 

而我一開始認為 孩子學超過雙語 不知是好是壞   我曾看到有人說 太多語言會佔據孩子的大腦處理部分 所以對於孩子未必好

摘錄如下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topic.php?bid=20&sID=3858659&style=education&page=2

之前和一位法語老師討論到多語教育的問題
這位老師提到,兩個語言還好,但是只要到三種語言就會影響到小孩其他方面的發展,他認為,小孩應該學習的部份不只有語言,如果刻意要讓小孩學習多種語言很可能其他的能力就會減弱,因為他的腦力忙著要處理語言。而且很重要的是,最好大家教他的都是自己的母語,因為當自己運用母語和小孩交談時,小孩才能感受到親密感,不是自己的母語會不夠自然。還有,不用擔心他未來對其他語言的掌握能力,因為他已經有兩種語言的基礎,他已經比其他小孩更能掌握不同語言,這樣他學一個新語言時,會更快速。

然後我最近突然想到 那我該不該找找資訊 到底我的認知是對是錯  因為之前和人提到 他認為如果接觸多語言會讓孩子習慣切換語言 而這種轉換會比較容易 因為孩提就有經驗

我找到雅媽之前也寫到他與猶太的語言學家談的結果 

http://winnieil.pixnet.net/blog/post/8334464-%E5%A4%9A%E8%AA%9E%E7%92%B0%E5%A2%83%E4%B8%8B%E7%9A%84%E5%AD%A9%E5%AD%90%E6%80%8E%E9%BA%BC%E6%95%99%EF%BC%9F(%E4%B8%8B)

其中他寫道

雙或多語孩子會傾向選擇環境所使用的語言為主要語言  而且 之後成長 主語言與次語言的差異會越來越大 

如果要加強孩子的次語言 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在那個國家多去旅行及停留長一點的時間 

多語孩子會在小學時追上單語孩子的語言能力 

絕大多數時間和孩子只講一種語言  不要常常換  也不要混淆不同語言

另外找到一個師範大學專門研究語言部份的文章摘錄

WalshDiller1981)兩位學者則對腦部的神經關鍵期作更深入的解析。他們把神經關鍵期分成兩種:一是廣泛區域的神經細胞(Macro neurons)一種是區域性迴路的神經細胞(local-circuit neurons)。廣泛區域的神經細由錐體神經細胞構成,在孩童時期就完全成熟發展,專門處理較低階的語言活動的神經,如辨音、腔調(phonological aspect);區域性迴路的神經細胞由星狀細胞構成,隨者年齡增加而成長,發展的很慢,一直到成人期才完全成熟發展,專門處理認知能力、較高階的語言活動,如句法、語意(syntactic and comprehension aspects)。換言之,較低階的語言能力比較早達到關鍵期,過了孩童時期比較難習得,所以兒童學習第二語言比成人容易發展出類似英語母語者的發音與腔調(Krashen, Scarcella, and Long, 1982)。而較高階的語言能力到了成人期,仍然有習得的可能性,所以有些實驗發現成人學習文法和語意的成效比年幼的孩童學習結果好

嬰兒出生時已具一個人一輩子將擁有的一萬億(1012)個神經細胞,(又稱神經元),這些不同神經細胞掌管不同訊息,彼此間以電衝動(神經細胞間溝通的語言)溝通。這些細胞會持續增大且增加它的複雜度。但是神經細胞的數量沒有增加,增加的是神經迴路的軸突,樹狀突、和突觸。

在大腦的成長中長的最濃密的是樹狀突,但是當神經細胞的快速成長達到高峰時,有些神經細胞的軸突,樹狀突、和突觸就開始消失。也就是神經細胞的軸突,樹狀突、和突觸先是快速大量的增長,然後再逐漸消減萎縮,直到和成人的數量一致。但是為什麼腦神經細胞要增長過多的軸突,樹狀突、和突觸,然後再逐漸消減呢?這種現象與外在環境的刺激有很大的關聯性。

人的腦部會製造過多的樹狀突和軸突,而這些樹狀突與軸突的增強或消失,完全視個人的生活經驗而定。因此,我們可以推論「過量的樹狀突」意謂著出生的嬰兒是隨時準備好接受各種不同的生活經驗,而外在的環境刺激決定哪些樹狀突會越長越茂盛,哪些會逐漸萎縮,甚至完全消失

大腦每個區域生長的速度、達到高峰與逐漸消減的時期各不一樣。例如掌管視覺的枕葉(occipital lobe)在嬰兒三、四個月大時,就達到高峰,在嬰兒四到十二個月之間,枕葉的數量就降到成人的一倍半,到了二到四歲就降到和成人一樣的密度Huttenlocher, 1994)。感覺區比運動區早完成增長與消減的過程,聯結區最慢,要到成人25歲左右才完成。所以嬰兒的感覺能力先於運動能力,尤其是聽覺能力。胎兒受孕後5個月已能區別來自母體與外來的聲音。新生兒對人類語言系統中最小單位的音素(phonemes)都十分的敏感。WerkerTess1984發現六到八個月的英國嬰兒可以區別印度語和北美印地安語,當他們十個月大時,他們對北美印地安語的辨識能力降到40%,等到十到十二個月大時,他們對兩種外語的辨識能力卻只剩下10%此外,TeesWerker1984)測試一位出生後一直住在印度直到兩歲才回到英國的二十二歲年青人。從小他最先學會的語言是印度話。雖然他離開印度後,就都沒有再說過印度話,但是他對印度語音的辯音能力遠比英國人好,且和印度人一樣好。

嬰兒所生活的環境不但不會擴大他對聲音的敏感度,反而侷限其語言敏感能力的發展,使其成為有選擇性的能力。嬰兒只對他自己母語的聲音敏感,而逐漸忽略他自己母語中沒有或不須區別的音

嬰兒初期具有接受各種聲音的樹狀突與突軸。但有些聲音,如外語,不易在其生活週遭聽得到,所以接受這些外語的樹狀突與突軸就逐漸萎縮、消失,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單一語言環境長大的孩子無法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因為雖然感受外來語言的樹狀突與軸突已經萎縮,但是週遭相關聯的神經細胞會過來協助。所以年齡較長才開始學習外語者,一樣可以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但大都只能精熟某種語言能力,如文法句型規則的掌握,或進行閱讀和寫作(因為分析認知能力大約在25歲才達到高峰期),但是他們的聽、說能力就比較難達到母語學習者的程度。

唯一需要呼籲的是「單一語言」的學習,如「全中文」、或「全美語」的學習都會造成「部份」語言神經樹狀突與突觸的萎縮與消失,犧牲了幼兒對不同語音的辨識能力。因此作者建議,在幼兒時期,父母父母或嬰兒的照顧者應僅可能的提供各種不同語言(第二語言、甚至第三語言)的輸入,以保持幼兒聽覺神經細胞的活躍,避免能接受第二語或外語的神經樹狀突與突觸的萎縮與消失。雖不能保證將來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的絕對成功,但至少為學習者保留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的潛能,尤其辨音能力(聽力)的保持,這是外語學習者竭盡心力很難完全掌握的語言能力。

而我之前也聽我老公解釋一個法國節目關於孩子越小學多語的好處在於 因為孩子的聲帶未完全成熟  所以她能夠模仿將聲音發成母語 越大聲帶越固化  在想要發成像母語人士就越不可能囉  兩個好像在相輔相成

所以意思是 也許多讓孩子從小接觸不同的次語言  但不要強迫灌輸知識 而是自然與玩樂的方式  讓他去聽去說就好  其他就順其自然吧

後來我又發現一個有趣的資料

受試者的母語和音樂訓練三個因素有關的實驗發現,在受到同樣的音樂訓練的人當中,華人比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比較容易有絕對 音感.雖然以華語為母語的受試者都是漢人,而不能証明他們對語音的敏感度與基因無關,可是Deutsch認為其所以然在于他們的語言環境.此外,學者還認為每個嬰兒都有這個能力,因此絕對音感是人類語言機制的一部分,而因為有的語言的習得過程不需要,所以那些語言的母語者的絕對音感能力逐漸消失.如果小時候就開始受到音樂訓練,沒有絕對音感的人也可以培養,可是比以聲調為語素的語言的母語者難.

絕對音感或很高的語音敏感度對語言學習有很大的影響,算是一種常識.可是,那麼厲害的聽力能不能算是語言天分的主要証據呢?筆者認為並不見得

那麼高對語音的敏感度,對外語學習真的那麼重要嗎?有一位 叫Steven Mithen的學者提出,絕對音感的消失有利與語言學習. 因為在自然的環境里面我們會聽到各種各樣的口音與音調,所以如果所有的聲音分得太仔細,聽力理解就會有困難.換言之,聽力太好的話比較容易聽不懂.像早期用聲音輸入的電腦,如果輸入語言的口音不太標准,輸入就有問題.因此,現在,用聲音輸入的電腦需要做調整的能力,甚至學習每個說話者的口音.

我找語音與語言天分的相關資料是因為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容易進行而比較多.當然,語言天分的特征,除了對語音的敏感度之外,還有對語法結構的意識,記憶力,等等.

 

阿 所以說中文的我該不會聽力太好 畢竟我們很強調四聲 還有常常聽說中文不清楚的人  我也聽不是很懂  有時候還會ㄚˊ 你再說甚麼   更何況  常常有連音的法文與遇到講話模糊不清甚至口音太重的法國人  我是真的常常聽不清  要聽得很用力 都快便秘了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