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要寫的是關於孩子的戀物心理
在法國孩子出生時通常父母都會選購一個娃娃或布偶, 他們取名總稱叫doudou, 而如果是小熊絨毛玩偶有另一個特別的名字叫nournours, 給孩子做伴,
就培養成為孩子的依戀物, 我家老大在台灣出生沒多久, 法國婆婆還寄來一個doudou給老大, 當然這個很快就沉在老大的一堆玩具中!
我家老大剛到法國上幼稚園, 法國規定三歲就可以入學, 老師規定每個孩子可以帶doudou, 老大沒有, 老公還特地帶他到玩具店挑一個,
我看了簡直是好好笑!! 每次看法國小孩到哪裡身邊就會拖個doudou , 讓我不禁好奇, 這是甚麼樣的心理狀態? 我直覺是安全感問題!!
之前在法國媳婦論壇我有談到, 也許是從出生就分房睡, 所以沒有安全感得給寶寶一個東西替代媽媽在身邊的感受, 連在法國醫生護士都教, 給寶寶一件我的衣服讓他安心
, 怪哉!? 結果 , 有些台灣媳婦不同意我的看法; 最近我正在思考, 分床還是同床睡的利弊, 正好又調查百歲派的問題 , 我發現好像很少人像我的想法,
法國對孩子的作法, 我真的覺得他們寧願給孩子吃很長時間的奶嘴 , 給孩子培養依戀物, 就是不讓寶寶跟父母睡, 依賴父母, 真真真怪!!!
難怪我總覺得他們心裡底層有缺乏安全感, 我是感覺他們常常亂搞男女關係, 常常離婚 , 但又常常找到不好的另一半也不分, 拖得連自身都賠進去!

在網路上找到文章http://www.heephong.org/webprod/cht/child-development-and-training/emotion-management

孩子有戀物癖怎麼辦﹖

一個朋友五歲的女兒,她自兩歲開始,便出現「戀物」現象,無論幹甚麼都要抱著那個又殘又舊的玩具熊,幾乎整天不離手。不論是到爺爺、奶奶家還是到叔叔嬸嬸家,舊玩具熊一直是她最重要的東西,必須得把它緊緊抱在懷裏。如果她發現舊玩具熊沒帶在身邊,一定會煩躁不安、哭鬧不休。不久以前,母親以衛生為理由,將女兒的玩具熊扔到了垃圾站去,結果她哭了整整一天﹗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戀物是心理發育過程的一個階段,絕大多數發生在六個月大至三歲時,並在約兩歲開始達到高峰期。從兒童心理學解釋,那些舊物件、舊玩具便是幼兒心理安全感的依靠。幼兒依戀物件的情形因人而異,有些幼兒的戀情短,有些則持續至上小學階段。

但是,也有可能因突發事件、環境改變,催化幼兒焦慮的狀態,如遭受外界的暴力對待、與親人的生離死別等,這時幼兒就更需要以他熟悉的物件作伴、作依靠了。

舉行「告別戀物」儀式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既然孩子的「戀物癮」 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麼要解決問題就可以從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入手。

一般在三歲導引幼兒戒掉依戀的習慣為最佳的時機,一來幼兒已有足夠的獨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日趨成熟,家長與幼稚園老師的關愛擁抱也有助舒緩幼兒不安的情緒。

父母可以在這時候為幼兒的戀物舉行「告別」的儀式,如「手巾仔告別式」,就是請幼兒用口述或畫圖方式,跟手巾仔真正說再見﹗一起把手巾仔收起來、埋起來,
「切斷」所有會讓幼兒思念的可能性。

另外,我們知道九成以上戀物的兒童會對小棉被、小抱枕、絨布熊、用慣的浴巾之類「上癮」。做父母的在選購這些幼兒用品時,就要有意識地準備以其他的物件替代,讓孩子無法對其中的某樣東西「專情」。如果開始就準備兩三張小棉被、或是一個絨布熊家庭,包括絨布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嬸嬸、小絨布熊和它的表弟們等,讓孩子交替選擇,他們就不會容易對某件東西投入太多的感情。

多作「無條件的擁抱」

父母平時應該多擁抱孩子,多拍撫孩子的背部和頭頂。這種無條件的擁抱能給孩子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有我呢﹗失敗了不要緊、你很安全! 」
等意思,經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絕不會將小棉被或玩具熊當作他的「精神守護物」。
撰文﹕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張明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