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3249_270436753100346_827406357_n  

來自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70436753100346&set=a.120862604724429.30989.100004020714801&type=1

社會心理學家戴德里克.斯塔佩爾(Diederik Stapel)捏造研究數據

◎參考文章-1:「The Mind of a Con Man」
◎網址-1:「http://www.nytimes.com/2013/04/28/magazine/diederik-stapels-audacious-academic-fraud.html?pagewanted=all」,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2013.04.26
⋯⋯
◎參考文章-2:「科學欺詐的惡果」
◎網址-2:「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48305」,Financial Times(金融時報),2013.01.05

◎原圖:「http://kloptdatwel.nl/2012/01/25/wat-dreef-diederik-stapel/」,Kloptdatwel,2012.01.25

◎內文:

荷蘭提堡大學(Tilburg University)社會心理學家戴德里克.斯塔佩爾(Diederik Stapel)在2010年時,被研究生質疑有捏造社會心理學研究數據,隨後荷蘭政府聯合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格羅寧根(Groningen)和提堡等3所大學展開調查,一共清查出戴德里克研究生涯中有55篇論文涉及偽造實驗數據,包括發表在《科學(science)》或《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等知名期刊的研究(註1、2),其中也擴及由他所指導的10位博士研究員所撰寫的論文。

社會心理學極度仰賴調查數據和統計模型,但也因此較少科學家會重覆前人的實驗以驗證其數據,因為科學研究單位並不會贊助已有初步結果的研究,它通常會資助具有突破性的題目。然而,在僧多粥少的高度競爭下,研究經費變成一門單純的“生意(a business)”,無數科學家設法鶴立雞群以爭取微薄的補貼,戴德里克宣稱自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走向詐欺之路。

此外,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報導中,戴德里克也坦承利用心理學的技巧,巧妙地避過知名期刊的同儕審查。例如他提到期刊編輯通常偏好簡潔的內容,而且符合多數人心理期待的結論,特別是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戴德里克也經常拒絕提供原始數據給同儕或期刊審查員。通常在同儕審查時,科學家會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數據,自己再跑一次統計模型以驗證作者的結論是否契合模型;多數時候,論文作者會刻意隱瞞與假設不相符的數據,會以個人偏見解釋統計模型,這是審查員應該指出的問題。

為何《科學》也犯下嚴重錯誤,刊登了戴德里克的假論文?《紐約時報》記者認為,這是因為吹哨者(whistle-blower)的代價太高了,納稅人也不一定會感謝吹哨人,導致同儕審查時選擇保持沉默或敷衍了事,調查此案的科學委員會稱之為馬虎科學(sloppy science)。

《Retraction Watch》網站詳列了戴德里克造假的論文(註3),各期刊出版商也聲明收回他所刊登的研究,提堡大學則在2012年夏季時解除他擔任社會與行為科學學院(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院長的職位。實驗社會心理學會(Society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則早在2011年時,也收回在2009年頒發給戴德里克.斯塔佩爾的「Career Trajectory Award」獎項。

近年來,科學界陸續爆發研究瑕疵案,報導中便提到:
●2006年,南韓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幹細胞研究員黃禹錫(Hwang Woo-suk)的論文詐騙案(註4)
●2011年,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演化生物學家馬克·豪瑟(Marc Hauser)的數據造假案(註5)

臺灣在2011年也曾爆發過台大生化所助理教授林育誼(Yu-yi Lin)刊登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研究,遭任職於約翰霍譜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Medical School)的同儕學者“袁時恩”(譯名,英文全名Daniel Yuan)質疑其結論與統計模型不相符合。林育誼在2012.08.08於研究室自殺身亡。

戴德里克對《紐約時報》記者Yudhijit Bhattacharjee說道:“科學是一門關於發現、挖掘真相的學問,但它也和溝通、說服和行銷等技巧密不可分。在這條道路上,我不過只是業務員。”
(原文:Science is of course about discovery, about digging to discover the truth. But it is also communication, persuasion, marketing. I am a salesman. I am on the road.)

雖然這只是戴德里克的藉口,但話語中也道出科學研究是一條艱辛、孤獨的路。多數的研究員在論文出版前,可能歷經無數失敗的實驗,但社會不在乎、也不曾看見這個歷程,人們只讚美登上知名期刊的榮耀。然而,類似戴德里克這樣的科學家卻像是吸毒上癮一樣,陷於成功的光環而無法自拔。(註6)
--------------
【註1】戴德里克.斯塔佩爾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論文:
●標題:「Coping with Chaos: How Disordered Contexts Promote Stereotyping and Discrimination」
●網址:「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2/6026/251.abstract

【註2】戴德里克.斯塔佩爾發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期刊上的論文:
●標題:「From seeing to being: Subliminal social comparisons affect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evaluations」
●網址:「http://psycnet.apa.org/index.cfm?fa=search.displayRecord&uid=2013-00220-001

【註3】參考《Retraction Watch》的報導:「http://retractionwatch.wordpress.com/2013/04/30/unfinished-business-diederik-stapel-retraction-count-rises-to-54/

【註4】參考《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報導:
●標題:「Disgraced Korean Cloning Scientist Indicted」
●網址:「http://www.nytimes.com/2006/05/12/world/asia/12korea.html」,2006.05.12

【註5】參考《自然(nature)》的報導:
●標題:「Marc Hauser admits to errors as US government finds misconduct 」
●網址:「http://blogs.nature.com/news/2012/09/marc-hauser-admits-to-errors-as-us-government-finds-misconduct.html」,2012.09.05

【註6】戴德里克.斯塔佩爾在2012.11.28發表聲明:「http://www.youtube.com/watch?v=VA50L-fzExI」。《科學(science)》對此聲明所撰寫的評論:
●標題:「Stapel Affair Points to Bigger Problems in Social Psychology」
●網址:「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insider/2012/11/final-report-stapel-affair-point.html

 

科學欺詐的惡果

戴德里克•斯塔佩爾(Diederik Stapel)在一年中很少離開家。這位榮譽掃地的前心理學教授,位列歷史上十大學術欺詐者之一。他在從荷蘭打電話告訴我:“我失去了一切。”他差不多破產了。他家現在連澡都洗不起。他表示有時候他也考慮過自殺。他玷污了他自己所從事的社會心理學學科。而且他已成為舉國鄙視的賤民。他說:“我以為自己慢慢地就能出去了,可我想錯了,尤其是在看到批評者明顯不會原諒我之後。”

我擔心,他將永遠都不能從這次名譽掃地中恢復過來。不同的社會對待犯錯之人的態度有所不同,而荷蘭人似乎尤其不肯原諒這些人。

斯塔佩爾曾與我在同一個學校上學。我為他主編的校刊撰稿。在我們長大的那個荷蘭小鎮,我們還為同一家足球俱樂部效過力。我比他小三歲,幾乎不認識他,但我還記得那個在走廊里對陌生人報以微笑的大個子男孩,這種舉動在我們學校並不多見。

我本來已經不記得他了,可“說謊的荷蘭人號(The Lying Dutchman)”(取自歐洲傳說“飛翔的荷蘭人號”,譯者註)在去年成了轟動全球的新聞。事實證明,他炮製了一連串的科學發現:例如,他在權威學術雜志《科學》(Science)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其中聲稱人們在不夠乾凈的火車站等臟亂環境中更容易產生歧視性成見;再比如,他聲稱他發現喜歡吃肉的人更自私自利。他根本沒做過研究,這一切都是捏造出來的。在至少55篇他本人撰寫的學術論文以及10篇由他指導的博士論文中,都發現了欺詐行為。荷蘭媒體目前仍在日復一日地抨擊他。社會心理學科目也遭到了差不多同等程度的破壞:一項有關斯塔佩爾醜聞的學術調查將該學科稱為“一門馬馬虎虎的學科”。

斯塔佩爾的新書《出軌》(Ontsporing)試圖為自己的欺詐行為進行辯解。他表示,部分原因是他是一名資質平平的學者,卻由於太想成為明星而編造了有趣的結果。他還表示部分原因是他對捏造“上癮了”。然而他還是沒能解釋出全部原因。人們行為的背後往往有復雜的原因。而作為社會心理學家——盡管他以後再不可能在這個領域工作——他對於“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應該非常瞭解:此術語指的是“人的品性決定人的行為”的錯誤認識。

實際上,人們的行為往往是由環境塑造而成的。

斯塔佩爾所處的環境就是社會心理學領域。在這個領域,捏造數據的社會心理學家非常少,然而隨意使用數據的情況卻屢見不鮮。這也許是荷蘭三家學術委員會調查其欺詐行為之後的主要發現。三家委員會發現了研究人員的許多錯誤做法:不斷重復同一項試驗直到得到正確結果;省略不恰當數據;錯誤解讀統計結果;不分享數據,諸如此類。就在調查活動發起之前不久,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告訴研究社會啟動效應的心理學家:“你們的研究領域已成為一個反面典型,使得人們對整個心理學研究領域的誠信度產生了質疑。”

人們“對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方法產生了巨大不安。”荷蘭學術欺詐問題專家弗蘭克•範科爾夫舒騰(Frank van Kolfschooten)表示,“不過有人表示,斯塔佩爾醜聞是社會心理學領域可能發生的最好的事情,因為這一事件引發了對這些問題的審查。”

社會心理學是有可能恢復聲譽的。然而斯塔佩爾卻可能做不到這一點。一個國家對待犯錯之人的態度往往由其宗教傳統決定的。在天主教教義中,犯錯之人可以通過秘密懺悔而得到赦免。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麽意大利的西爾維奧•貝魯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沒有向公眾懺悔,卻可以開心地重復自己的過錯。剛剛因稅務欺詐被判入獄之後,他又一次參與到首相競選中。

在許多美國版新教教義中,犯錯之人可以“重生”。你有過錯,但是當你投入到耶穌的懷抱,他可以凈化你。由於這一傳統,美國那些犯錯之人能夠重新站起來。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總統由於捲入莫妮卡•萊溫斯基(Monica Lewinsky)醜聞而遭到了彈劾。然而他隨後承認了一切,並到全國各地向他的支持者道歉,如今他又成為了美國可能最受尊敬的政治人物。他在政治上獲得了重生。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的名言“美國人的生活里沒有第二幕”看來並不正確。

斯塔佩爾的不幸在於他是荷蘭人。在荷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是信奉永恆罪孽的加爾文主義。加爾文主義認為,罪人無法拯救他們自身。這種嚴格的約束可能會阻止人們犯錯:荷蘭在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全球清廉指數排行榜中排名第九,名次僅低於主要信仰路德教派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

但不原諒過錯之

斯塔佩爾告訴我:“人們在報紙和博客中表示:‘像他這樣的人不配擁有第二次機會。’問題在於他們還會不會再給你一些東西。也許要等到五年或十年之後,但這段時間真是太長了。”

在書中有一段話令人脊背發涼:他告訴兩個女兒,如果他不在人世了,情況可能還會好一些。他寫下這段話的時候明知道這會引起恐懼,不過他的前景真的是一片灰暗。我對此深感擔心。

人的負面效應就是,荷蘭人的生活中基本沒有第二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