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明我的立場   要信 但請不要百分之百相信

為什麼呢

因為學者是人    所以會有犯錯 有立場 有受到本身經驗與學習的影響

我並不是寫說   不要看書 而是看書後你要稍微停下自己思考   或者 和自身經驗查驗一下   或者看一下不同說法 或者調查一下寫書人的背景

最簡單的例子 就是以育兒這檔事    有多少專家告訴你不一樣的做法  從百歲醫生到親密育兒  立場完全不同

那父母最好不要照單全收  因為你不是百歲醫生 你是你 而小孩每個人都不一樣  

尤其是關係到人   是最不能被精確的科學   一班生物 物理 化學 等 也許可以定義為科學 用科學方法研究提出解釋 但關係到人的所有活動與思想 是只能盡量用科學 但不能完全科學化

學者專家本身是專精研習某一門科   他們主要是承襲先人的研究遺產 當然自己本身也會貢獻 我們信的是 尊重人類累積研究的結晶   而不是某位大師

那我寫學者也會犯錯 學者專家也是人 也是有私慾

舉幾個例子

黃瑽寧醫師的一篇文章 引發MMR疫苗驚恐的醫師被判有罪 http://blog.roodo.com/pedi_zone/archives/11617053.html  就可以發現既然有醫生為了賺錢昧著良心 致許多孩兒的生命於危險之中

另外 目前網路臉書下 有很多生活中的偽科學不段的被分享   其實造出偽科學的是利用科學做扭曲或片段解釋    卻又正中大眾的恐懼  分享一位寫得相當好的文

 

 
Linus  Chang 雖然我也鼎力推薦Eli Pariser的“Filter Bubble”理論,但這個理論談的是社群網路工具造成人們視野和知識的窄化,與PanSci想談的謠言此議題還有點距離。

●參考《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The Filter Bubble: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一書,伊萊.帕理澤(Eli Pariser)著;博客來簡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6017」。

PanSci的提問牽涉到的是“理性”、“批判性思考”和“信念”等心理學、認知發展學研究,至於社群網路工具只是加速此傳播速率。別忘了,社群網路工具也促成了2011年的“茉莉花革命”,所以小心誤落入因果關係的錯誤。

我不知道心理學上是否曾研究過成人的“信念”轉換問題,但目前研究傾向“理性”、“批判性思考”和“信念”等認知能力確實得從小培養,一旦認知已塑形固化後,想再扭轉得花費數倍的力量。

“勤於接觸不感興趣的東西是一種公民美德。”
(原文:“It's a civic virtue to be exposed to things that appear to be outside your interest,)
--克萊夫.湯姆森(Clive Thompson),科技記者(註1)

其實,看過幾篇關於資優教育和智力發展等相關的論文,歸納這些研究者共通的結論是,努力說服人們在小時候就培養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儘管萬事起頭難,但跨過第一步,以後就輕鬆了。甚至到了高中階段,孩子會主動接觸他們未知的領域。

至於成年人,就只能看運氣吧,與他們的社經背景、學經歷等沒有太大關係。例如“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這個迷思在正統心理學教育中流傳43年才被修正;我還看過暢銷書寫錯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的“不確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註2)、網路知名部落客胡扯量子力學、財經雜誌扭曲心理學研究...繁多不及備載。

“製造謠言”是科學議題、“輕信謠言”是心理學議題、“散播謠言”是傳播學議題、“謠言止於智者”是社會學議題,如果這4種人如果能湊成一桌,我們才有機會想解決方法吧。不過,Facebook創辦人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才是積極的行動家,他曾說(註3):

“和非洲死了一群人的新聞比較起來,你家門前死了一隻松鼠的消息更能引起你當下的注意”
(原文:A Squirrel Dying In Your Front Yard May Be More Relevant To Your Interests Right Now Than People Dying In Africa.)

這真是人們對謠言和Facebook又愛又恨的心聲呀。
-----------------------
(註1)引用自《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The Filter Bubble: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一書。

(註2)這本書是《黑天鵝效應:如何及早發現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博客來簡介:「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9930」。

(註3)引用自《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The facebook Effect: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company That is Connecting the World)》,大衛.柯克派崔克(David Kirkpatrick)著;博客來簡介:「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106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